APP下载

无声的教育家

2000-11-23施克灿

青年文摘·上半月 2000年9期
关键词:举人知县老师

施克灿

“豆腐沫”疯了

武训,山东堂邑县(今聊城西)武家庄人,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又被叫做武七。他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5岁时就死了父亲,依赖母亲做针线、捡破烂维持生计,无工可做时,他母亲就带着他四处乞讨。当他讨饭时,每逢遇到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便驻是而听。他几次向母亲哭诉。请求上学,母亲都含泪说:“咱家穷得没饭吃,还有钱让你上学吗?傻孩子,不要胡思乱想了!”不久,他的母亲得病去世,年幼的武训投靠到伯母家。他又一次提出要上学,伯母凄然地告诉他:“书,不是穷孩子念的,还是长大了扛活换饭吃吧。”他幼小的心灵又是伤心,又是不解:为什么穷人就不能上学呢?

武训自幼身体瘦弱,又傻头傻脑,人们便给他个绰号“豆腐沫”,来讥笑他的糊涂可怜。14岁开始,武训替人家佣工,主人家总是欺负他,不给他工钱。有一次,他被主人打出门来,回到本村的破庙里,他慨叹自己悲惨的身世和命运,并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念不起书不识字,这时他萌发了兴办义学的念头。三天后,武训从破庙中跑出来,若癫若狂,还高唱自己编的歌: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一天的功夫,全武家庄的人都知道这个“豆腐沫”疯癫了。而武训却在这次“疯癫”之后,找到了未来生活的道路。

“义学症”唱“义学歌”

武训并非不知道办义学是件难事,尤其是他这么个乞丐,更是难上加难,但他下定决心,无论多么困难,他也不怕,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办成义学。武训把自己的头作践成奇形怪状,身上的衣服又是各色的补丁,他并无奢望,他只愿人家肯来耍笑他。果然自他改装以后,人人觉得他好玩,乐意给他东西,或是食物、铜钱。他把乞讨来的好一点的食物出卖,变成钱积蓄起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好的,他唱道:“吃好的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他一天到晚,没有片刻的休息,别人不愿干的事,他干;别人不肯做的事,他做。除了乞讨以外,他常常帮人家推磨、晒粪、铡草、拉砘子,他还会捻线缠线,出售赚钱。在他立志办学的初期,这些收入是他积钱的主要来源。

武训不喜欢多说话,只爱唱歌。他无时无刻不在唱歌,无时无刻不在想办义学。有了这一理想的支持,他全身充满了活力,他就凭着这一种精神,耍各种把戏来博得人们的嬉笑和袋中的钱财。武训因为急于筹集义学的款项,有时还作出可怕举动求人施舍。他常吃蛇、蝎子、破砖碎瓦,乃至吃屎喝尿,以此向人讨钱。

就这样,他在世人的讥笑和侮辱、轻贱和同情之中,用非常人所能理解的方式坚定地履行自己的兴学理念。在别人眼里,他过的是非人的生活,但在他内心里,他是快乐而充实的。

兴办崇贤义塾

经过十年的苦做苦过,武训有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他听说馆陶县有个武进士娄峻岭为人慷慨好义,他立即前去求见,想请娄进士代为存放。娄进士一听来意,很受感动,立刻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武训积下钱,就存到娄进士家。

又过了几年,他的钱越积越多,听说本县柳林镇有一位杨举人,为人公正廉明,武训觉得这是存钱的好地方,于是跑到杨府求见。杨府家人见他是叫花子,不给传达,他便一直在杨府门口跪了5天,才得以见到杨举人。武训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述说一遍,感动了乐善好施的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由于款项的增多,武训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所买者以碱地洼地为多,他雇工翻垫,以期变成肥田。在他49岁时,前后典地230余亩,其财力也足以办学,他便向杨举人提山建义学之事,杨举人却劝武训先娶妻生子,武训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光绪十三年(1887年),义学落成,取名为“崇贤义塾”。这一年距武训立志行乞兴学已经整整30年了。

学舍落成后,武训和杨举人商议筹备开学,聘请老师时,有人推荐:“寿张县有一位举人崔先生,是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但听说他家道小康,恐不肯出来做事。”武训听了这话,立时跑到寿张县崔先生家,长跪不起,请他可怜可怜不识字的穷孩子。崔先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去为他教学。崇贤义塾开学典礼上,杨举人、娄进士,还有地方上的热心人士都参加了,武训当众敦请杨举人为学董,主持义塾的一切。

义塾开学了,但武训仍过着乞丐的生活。每当讨饭的余暇,便去看老师的授课是否勤勉,学生们读书是否用心。有一次他来到义塾,看见学生都到齐了,而老师还在睡觉,他便悄悄地推开老师的门,恭恭敬敬地跪在床前,不住地流泪。等老师醒来,猛然见到这种情景,心中还不知因为何事,正要询问,武训开口说:“先生,学生们早已到齐了。”一句话说得老师惊慌惭愧,从此再不敢晚起了。

千秋大业万古流芳

学董杨举人及武进士娄峻岭,因深受武训的感召,把武训行乞兴学事迹拟了一个禀帖,要求堂邑知县郭春煦专呈上宪立案。郭知县亲临柳林视察,果然见到崇贤义垫与众不同,赞美不止。适逢武训讨饭归来,便去叩见知县,知县亲自扶他起来,与他谈话,见武训衣衫褴褛,即赠银十两,嘱他另置衣服,武训再三辞谢,仍存放起来,作为办学之用。

不久,山东省巡抚张曜见到堂邑县公文,下令郭知县,说要传武训。武训仍足穿着褴褛的衣服,一手提着破篮子,一手拿着打狗棒,态度非常自然。张巡抚详问武训兴学情形,武训所答,极为得体,自始至终,从容不迫。张巡抚大为惊奇,叹为自古以来未有之奇人,即吩咐赏银二百两,又赐他一种黄布钤印的缘簿,让他容易募化,续办义学。后来张巡抚又代奏朝廷恩准,给武训建造了一块“乐善好施”的牌坊。从此,武训的名声震动远近。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武训来到临清,忽然患起病来,因医治无效,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三日溘然长逝,享年58岁。

武训去世后,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学生们皆放声痛哭。

所有武训生前事迹,当时国史馆已奉令为之立传,同时,梁启超亦为他特撰《兴学节略》,以资表扬。自民国后,经冯玉祥、陶行知等政治家、教育家的宣传,武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兴学事迹也被列入学校教科书中,南通的一所师范学校还将武训像与孔子像并列,足见其影响与地位。

(杨小曼摘自2000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举人知县老师
没头脑
青石碑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青石碑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
老师,节日快乐!
疯老爹打知县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