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用:华尔街人的第二生命?

2000-11-23阿波罗

青年文摘·上半月 2000年11期
关键词:所罗门华尔街信用卡

阿波罗

1992年,从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已经6年的我,拿到了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兴冲冲地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华尔街。在我眼里,华尔街充满了传奇色彩,千千万万的人从世界各地相聚在这里,有的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有的一觉醒来又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未去华尔街之前,我就开始用心琢磨,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华尔街上获得成功?为此,我专门去请教弗舍不莱克先生。弗舍不莱克是MIT的教授,以创立“期权标价理论”而享誉世界,后来,他兼任著名的高盛公司的高级主管,舆论认为他有望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向他请教的问题是,在华尔街上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只回答了两个字:“想”和“听”。

进入华尔街以后,我很快就意识到,华尔街人是在用大脑进行较量,于是,我心悦诚服地遵从弗舍不莱克教授的提示,边“听”边“想”。

我在最富传奇色彩的所罗门兄弟公司谋得了一个职位。所罗门每天都有上千亿美元的交易额在滚动,令我大开眼界。更让人惊奇的是,在我的同事当中,有以色列的秘密警察,有全美摔跤冠军,什么人都有。我和同事们整天面对四个屏幕:CNN的世界新闻;道琼斯金融新闻;金融计算机系统;本公司的监视器。无论所从事的交易,还是从事交易的人,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乱。但是,乱中有序。在所罗门公司,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会在这里产生影响,大到海湾战争,小到墨西哥的一只苍蝇在飞。

在所罗门做交易人,机会和输赢部发生在一瞬间。我就曾经做过一笔价值40亿美元的交易,过于时间只有几秒钟。交易人的职业就是冒险,而冒险又是大喜大悲的源头,想寻求最过瘾的刺激,最好是去华尔街。我真正体验到了冒险的乐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想”和“听”,我悟出一条规律,形形色色的华尔街人,可以采取各种手段追逐金钱,但必须遵守一个游戏规则,那就是:信用。在美国,每个有经济活动的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申请工作、支取工资、租房、买房、购物,甚至连学车,使用的都只是这一个号码。通过这个号码,个人可以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政府可以查到户主的每一笔收入、纳税和借贷情况,个人资信情况与整个社会紧密地联成一个网络。“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这是富兰克林在250年前为美国人指明的一条“致富之路”。从一定程度上说,在美国,信用相当于一个人的第二生命。

早在MIT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得到了第一个信用卡。在国内的时候,我还没有真正接触过信用卡,而美国人却把这项业务发展到大学的校园里。信用卡公司在学生聚集处摆摊设点,送卡上门,学生只需填写一张简单的表格,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张信用卡。一卡在手,行遍美洲,持卡以后,不仅可以在任何地方消费,而且有权透支额最高可达3000美元。真是方便极了!不过,“信用”二字已牢牢地在我的大脑里扎了根,使用信用卡的时候,我总是非常小心,每次消费之后,只要账单一到,就立刻兑付,从没欠过一次账。所以,我的信用度极好。

每个星期,我都能收到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而且都是各家公司事先批准好了寄来的。只要我乐意,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几十张信用卡消费,凭借我的信用史,即使买10万美元以上的东西,也毋须先付一分现钱,而且,我还可以拿信用卡买车买房。恪守信用,我也获得了良好的回报,在华尔街求职时,没有遇到任何麻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我的信用史。

不料,恪守美国信用的我,却受到不守信用的美国人一骗再骗。

最初一次是在1997年。我在yahoo的分类广告上看到一条消息,是一个名叫麦克的人在卖计算机,为了增加可信度,麦克还特意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我细心地留意了这个号码,并试探性地打个电话给卖方,对方说得有鼻子有眼,不容不信。于是,我立即就在网上刷卡,把钱划给对方。谁知,黄鹤一去不复返,除了自认倒霉,别无良策。

后来,我又在网上看中了想买的东西。我想,美国是一个信用社会,像麦克那样的骗子能有几个呢?就很守“信用”地又让人家把钱从信用卡上划走了。谁知,又是骗局!这还不算,更“妙”的是,甚至像eBay这样的全球著名的最大拍卖网站,也有骗子。有一个人自己在eBay编造了七八宗交易,并且每次都给自己编造了很好的评价,我毫不怀疑地自投罗网,让这个“信用”极好的骗子又骗了一把。看来,网上的“麦克”还真是不少,我连续上了几次当,才下定决心,再也不买分类广告上的东西了,也不再与任何私人在网上进行交易。

吃了几次亏,我变得“聪明”起来了。在网上买东西,就到名牌厂商的网站去买。没想到,名牌厂商也不守信用,甚至可以说是在利用“信用”二字行骗。结果,我就在一个知名厂商的网站上了一次更大的当。

起因是这样的。我想从网上购买美国某著名公司新推出的办公软件,选定的是试用版。购物单提交之后,货很快也就发过来了。可是,我打开一看,便大呼不好,原来,厂家没按要求发货,发给我的是一套正版软件。情知不妙,一查信用卡,果然大上其当,卡上的钱已经被人家划走了5000多美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岂能伸着头白白地让厂家宰上一刀?我当即与厂家联系,由于双方是在网上完成的交易,既不能出示购物发票,又找不到对方的经办人。最后,这事一直闹到那家公司的总部,惊动了最高层领导,一名上管电子商务的副总裁才不得不签字画押,了结了这场“官司”。

这次纠纷,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原来,即便是知名厂商,也存在个人利益与厂家利益的矛盾。那家公司的销售员为了在年底完成个人的预定任务,擅自把他的试用版更换成正版,不仅损害了所属公司的名誉,还害得我白白搭上两个半月的工夫。

后来,我对美国的信用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的一个朋友一不小心,阴差阳错地背上一家信用卡公司的债,这人大大咧咧惯了,起初没怎么放在心上,七拖八拖一直没还。殊不知,美国信用卡公司的钱根本欠不得,就像“驴打滚”的高利贷一样,利滚利越滚越大,最后竟滚成了一大笔重债。信用卡公司天天打电话逼债,还威胁他要告到法庭,我的那位朋友才开始坐卧不安了。他们苦思冥想也找不到一个“解套”的良策,朋友急中生智,想到了一条出路,去请教一个律师。律师没让他失望,给他指出了两条路一条是照数还钱,另一条是宣布个人破产。朋友仔细一琢磨,后一条路虽说可以“解套”,但同时又入了另一个“套”,他从此以后12年内不能贷款买任何东西,包括汽车和房子。不能贷款,就意味着扼杀了他在美国生存的基本权利,后果不堪设想……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朋友竟然没有伤筋动骨顺利地“解套”了。原来,他想出一条妙计,到法院改了姓名,摇身一变,不仅卸去了沉重的债务,还可以继续享受美国的“信用”服务。

其实,我的朋友所玩的这套把戏,早就被美国人自己玩烂了。美国人有的个人信用太差,根本不可能再得到信用卡公司的服务,大都采用改名字的办法(到法院申请改名不是太难),重新启用一个新名字,个人以往的不良信用记录便一笔勾销了。

我在美国生活了13个年头,其间在华尔街摔打了7年,感受最深的是,在一个完善的商业社会当中,信用就是金钱。在美国,一个有着良好信用的人,可以申请到低息贷款,买车,购房,上保险,找工作,成家立业。但切莫以为,美国就是一个完美的高度信用的君子国,要记住,美国的个人信用也是可能改变的。美国只不过是一个高度重视信用的国家。

(摘自《深圳青年》2000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所罗门华尔街信用卡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戒指上的箴言
胆小的巨人
信用卡资深用户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华尔街“海盗”
华尔街铜牛
所罗门的财宝
信用卡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