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国讳]
2000-06-14何邑子
●何邑子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家天下的时代,君王的名字臣民是不能直呼,更不能使用的。这就是"国讳"。
避讳最常见的是改字或改读,如秦始皇名"政",当时的官方文书和臣僚用语,都改称"正月"为"端月","矫正民心"就得改为"矫端民心",百姓也依样画葫芦照着念。
汉高祖叫刘邦,班固在《汉书》中引用《尚书》"万邦作七"时,就改"万国作七"。汉吕后姓吕名雉,于是,原称"雉"的鸟便被改称为"野鸡"、"山鸡"。汉文帝名恒,就改"恒"为"常",碰到该用"恒"字的地方一律用"常"字代替。汉明帝名庄,就改"庄"为"严",庄姓也变为严姓。现行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原来叫作"启蛰",因为汉景帝叫刘启,才改"启"作"惊"。
三国时,吴太子名和,禾和音近,遂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到了晋代,晋文帝司马昭,为避昭字的讳,硬把生活在二百多年前的王昭君改为"王明君"。晋元帝都建业时,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把"建业"改名"建康"。
唐代的"国讳"更多,最典型的就是避"虎"字,这是因为唐高祖李渊父名"虎",所以,把虎称作"大早",把"虎年"唤作"寅年",苏州"虎丘"改名"武丘",前朝"石虎"其人,也被累及,改称"石季龙"熓虎字季龙牎L铺宗名世民,为避讳"世民"两字,将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此外,改"世"为"代","民"为"人"。
宋高宗名构,于是遘、媾、觏、诟、逅、够等五十多个同音字都必须避讳,一个也不准用。宋徽宗赵佶,则因生肖属犬,下令全国一律不准屠狗,凡屠狗吃狗肉者一律判处徒刑。无独有偶,明武宗朱厚照曾下令禁止民间养猪。在这以后,清圣祖玄烨讳"玄"把"玄枣"改成"元枣"、"玄参"、"玄明粉"改为"元参"、"元明粉","玄"姓也改成"元"姓。
近代的袁世凯称帝时,曾把北京煤铺的"元煤"二字涂掉,元宵则改称汤圆,因为"元煤"、"元宵"与"袁没"、"袁消"谐音,不吉利。
为避"国讳",有些物品的名称随着历史的演进,还不得不几易其名。如山药,在《神农本草经》中称"薯蓣",唐代中朝,因避代宗李豫讳,改为"薯药"。到北宋时,又因避英宗赵曙讳,改为"山药"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封建时代的"国讳"是封建家天下的体现,所以在封建社会,讳制极盛,尤其是在清代,避讳的禁令相当严格,犯了讳,就是"大逆不道"。轻则杖责,重则杀头。如雍正八年,有个叫徐骏的,上书给皇帝,一时粗心,把"陛下"写成了"狴下",马上被革职。后来在他的诗集中发现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便说他侮辱大清,处了死刑。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人王锡侯,编了一本叫《字贯》的书,在"凡例"中直书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的名字,没有避讳。结果也被问斩,而且株连他的三子、四孙、统统判斩。
熀我刈樱
选自《乡土》199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