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跳交谊舞等
2000-06-14
古代也跳交谊舞
●王志振文
汉唐时代,士大夫在饮宴时,除了即兴歌舞外,还有一种颇重礼仪的社交舞蹈,这便是史书上多有记载的“以舞相属”。这种舞要求前一人舞罢,顺邀另一人起舞,即为属。属者,委也,付也,即邀请之意。宴会中一般是主人先舞,客人再舞回报。这种交谊舞,有严格的礼仪规矩,姿态仪容都很讲究,否则就是失礼。《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了一个以舞相属的故事:蔡邕被贬,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送行,举行宴会。席间,王智先舞,蔡邕不回报,王智发怒,邕拂袖而去。
这位五原太守本是中常侍王甫之弟,蔡邕有意轻侮他,当然得罪权贵,不能再回京城了。
古代士大夫之间心存歧见,往往在交谊舞中互示爱憎。《三国志·魏书·陶谦传》也有类似记载。陶谦任舒县令时,郡守恰是他的同乡、父亲的朋友张磐。张磐对他很亲热,把他当做亲信。陶谦总觉得在他管辖下委屈。有一次,张磐设宴请他,并跳起舞来“属”他,陶谦勉为其舞,舞到该转身时却不转,张磐问他为何不转熖涨说:“不可转,转则胜人。”古人把升官比喻为“日转千阶”,陶谦言外之意是:我若一转,就会升迁,不再屈居你之下了。磐自然会意,甚怒,陶谦不得不弃官出走。
宴会中以舞相属之风到唐代仍很兴盛,唐太宗经常设宴会邀请群臣同乐,还说跳舞是抒情怡乐,不须过分循规蹈矩。选自《法制与社会》
我国古代年龄之称谓
● 文醉仙/文
现代人对年龄的划分与称谓,通常分为幼年、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等。古代人对年龄的称谓与划分,却显得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
如对处在童稚阶段的小孩,称“总角之年”。《诗经》里写道:“总角镔狻薄=,小髻。,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称“豆蔻之年”。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也用以比喻处女。
十五岁的女孩则称“及笄之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原意是结发而以笄贯之。也指女子达到了结婚的年龄。
十六岁称“破瓜之年”。这是将“瓜”子拆开为两个“八”字相加,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男孩子长到二十岁称“弱冠之年”。《礼记·曲礼上》云:“二十曰弱冠”。古时要为这些年满二十的年轻人举行冠礼,戴上冕熋弊樱,表示他们已经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了。
人到三十,称“而立之年”。《论语·为政》有“三十而立”之句。意思是说三十岁左右的人,阅历多了,能力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工作了。
“不惑之年”则是四十岁人的代称。人活到这样的年龄,经过生活的严峻考验,头脑要冷静得多,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自然要强多了。
《论语·为政》里说:“五十而知天命”。因此“知命之年”就成了五十岁人的代称。“天命”一词,按儒家的说法,当然包含许多封建因素。如果按照《荀子·天论》:“人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说法,则我们可以理解为:到了这样的年龄,由于知识的积累、实践的增多,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都有了理解,可以运用它来为我们服务了。
人到六十,则称“耳顺之年”,也是从《论语》而来。这可能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说的,六十也称“花甲之年”,这来源于我国阴历天干、地支六十而一转的计算法。
“古稀之年”则是七十岁的代称,也作“古希”。杜甫的《曲江》里,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礼记·曲礼上》六十为“耆”,五十为“艾”,八十、九十为耄和耋,这是对老年的泛指。
“期颐之年”则是对百岁老人的称谓。郑玄注曰:“期,犹要也,颐,养也。”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岁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选自《历史大观园》
风靡世界的八大华夏古籍
1《三字经》第一部英译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于1989年10月向世界各国发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2 《道德经》在美国已成为研究东方伦理思想的必修课,宗教界人士对它也有浓厚的兴趣。
3 《菜根谭》被日本奉为集儒、道、佛教精神思想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4 《红楼梦》有日、英、法、德、意、荷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俄等译本,各国对《红楼梦》的研究和探讨日益深入。
5 《三国志》以其故事为题材的漫画在日本备受青睐。日本人认为,仔细阅读“三国”,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
6 《孙子兵法》被世界各国的企业家视为指导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经营战略的重要经典。
7 《周易》17世纪传入欧洲。著名的计算机二进律就是根据《周易》发明的。
8 唐诗近年风靡世界,西方研究唐诗的专著目前已逾百种。
选自《房山报》 王同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