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战略关系反思

2000-06-14翟晓敏

战略与管理 2000年1期
关键词:亚太战略

翟晓敏

1997年10月29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联合公报”中一致表示“致力于发展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但时过半年,就发生了美国在对南联盟的战争中袭击中国大使馆的事件,从而给这一设想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中美之间是否存在战略关系?如果存在,这种战略关系是什么性质?应如何使其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战略关系”。美国在其崛起的两个多世纪中,先后与英国、西班牙、德国、日本、中国和苏联六个大国发生过战争、军事对抗或军备竞赛。在这些国家中,英国和西班牙被严重削弱;德国和日本被打败;苏联被拖垮;美国唯有在同中国的较量中蒙受了战略性挫折,同时也在同中国的合作中获得了重大战略利益。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美国实施先欧后亚的大战略奠定了基础。二战期间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的安全和强大对亚太的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近代亚太地区的动荡与战争(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侵华战略、太平洋战争),都与中国的衰弱有关,一个与美国合作的强大与稳定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把发展美中战略关系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基石,并设想能够在欧亚大陆东端也获取如在其西端那样的有利的地缘态势,而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使中国在远东以强国姿态出现,它标志着罗斯福总统在战时要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获得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部分的实现。”(邹谠,1997)

冷战时期,中国从苏联的盟友转变为苏联的敌人,被美国视为冷战期间最具重大影响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事件,这一转变,迫使惧怕两线作战风险的苏联领导人第一次必须面对两线战争的危险,必须认真考虑在欧洲作战的同时与亚洲的敌人打另一场战争,苏联被迫将其近1/3的陆军、海军和战术空军部署到远东,中国起到了当时美国任何一个盟国也不能起到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了美国的战略态势。美国学者杰佛里·瑞科德认为:“由于与苏联交界,中国即便不与任何其他大国结盟,甚至在缺少发动进攻所必需的现代化常规武器的情况下,也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地缘战略平衡。同样,除战争之外,对西方威胁最大的就是中苏和解,它可与1939年德苏条约相比拟,是一种战略性的灾难。”

从历史上看,美国与俄、日发生冲突而面临严重威胁时,为改善其在远东的地位,都把中国作为借重的主要力量。本世纪美国所遇到的最严重的威胁,即日本于30~40年代在亚太的武力扩张和70年代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实力扩张,都是在与中国的实质性合作中获得了解决。同样,中国在反抗日本侵略的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和抵制苏联威胁其维护独立和安全的斗争中,也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了美国的力量。从上述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中美关系才是亚太安全与稳定的历史基石。但与二战结束后的情况相似的是,冷战后美国再次进入顶峰期,一些人又开始犯忽视和敌视中国的错误,事实将证明这必然是短视的。

如果说二战时期和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主要涉及双方的“安全”,双方的合作与对抗也表现得十分明确,那么,冷战后中美关系的涉及面就要广泛得多,复杂得多,其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中美关系已发展成为一个内涵广泛、相对稳定的大系统,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地缘、外交和军事诸多因素,其性质有合作、协调、竞争、戒备、对抗甚至冲突等多种表现。美苏冷战结束后,美中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承受得住危机、经受得起调整,在剧烈的颠簸起伏中保持着相对稳定,这说明中美关系在客观上具有超越某一单独因素的广泛基础。

中美关系是冷战后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时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朝野一直在进行有关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辩论,并形成“强硬遏制派”与“接触主导派”。美国对华政策有三种选择:实行类似冷战时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以其他国家来平衡中国,形成地区均势;进行充分的接触,保持和发展相互协调的关系。经过了数年酝酿期所形成的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兼有以上三种成分,而最后确定为以“接触”为主。美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华政策指导思想的主流是接触而非遏制。

1993年,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安东尼奥·莱克约见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通报美国准备同中国在“广泛的问题上加强联系。”1994年5月,克林顿宣布继续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而不附加任何条件,并宣布美国政府将实行一项“全面接触”的政策。1996年5月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提出新的对华政策三项指导原则:中国发展为一个安定、开放和成功的国家完全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支持中国完全加入和积极参加国际社会;坚决地保护美国利益。现任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的题为“美国在远东的原则与目标”的演讲中称:“在影响亚太21世纪的发展进程方面,没有一个国家的作用会超过中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必将造成违背美国利益的结果。遏制政策会使我们的亚洲盟国发生分裂,鼓励中国退而采取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今天在亚洲看到的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考验。这个考验就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发展现存的互利合作。”1997年6月13日,美国防部长科恩指出,美国在对华问题上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共同合作,谋求共同利益”;另一种是相互敌视,进行较量,使两国关系处于一种不断升级的冲突中。美国应取第一种立场,因为可给中国和美国及整个亚洲都带来最大的好处,而第二种选择是非常危险的。

科恩还在另一场合发表了相似观点:“眼下亚太地区发生的最大转变是中国的崛起。未来一个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是使中国不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而且融入亚太地区的安全架构。美中两国可以为共同利益而一道努力,也可以相互作对,玩一场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损的游戏而使两国关系陷入一种对抗不断加深的局面。但是,前一种方针能使我们的、中国的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繁荣得到最大的促进。第二种方针实行起来不仅更为困难,同时也更为危险,而且并不是那么有必要。”科恩1998年5月在中国军事科学院的演说“国际和地区安全中的美中两国两军关系”中称:“亚太正在发生一场剧变,美国将继续发挥稳定作用。中国可以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获得最大的好处。美国在亚太的防务关系网虽是冷战时留下的,经过调整可以为本地区所有国家带来好处,是亚太和平的重要支柱。另一根支柱是这一地区各国间的各种相互交织的多边合作关系,其中美中关系是最重要的支柱。两国面临一个共同选择:是敌对还是合作?前者对两国都不利,而后者对两国都有利。美国不怕中国强大,也不把中国作为对手,安全关系不是零和关系。

中美两国还有着超出亚太地区的安全关系,要使中美军事交流更为日常化和公开化,并从建立信任向合作方向发展。”前任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承认:“对一个强大、稳定、开放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除了与之接触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为确保不使某一个方面的问题牵制整个中美关系的发展,除了接触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不论在恶劣或顺利时,美中两国政府除了全面对话外,没有其他替代办法;除了增加交往、特别是高级领导人的交往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除了让中国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美国学者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认为:美中各自差异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安全环境,“自然引出不同的安全观念,我们并不认为一方的观念正确而另一方的观念错误,或者一方应该胜利而另一方应该失败。相反,我们认为成功地处理美中关系的最好途径在于加深相互了解,从而使双方对彼此的利益都能有现实的理解。如此,则两国可以集中处理两国利益的真实异同,而避开相互误解、无端恐惧和无谓的冲突。目标就是让中美两国对彼此的安全利益有更准确的理解”。

美国对中国采取以“保持接触”为主旨的政策,概括起来有以下原因:

1崩湔胶蟮氖率当砻鳎中国的发展壮大使美国无法进行冷战时期对苏联的那种遏制。美国政府认识到,中国迟早会成为国际社会中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国,美国只能同中国保持接触,而不能进行公开的遏制和军事对抗。

2敝泄是冷战后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但美中两国之间没有像以前美苏之间存在的那种体现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军备竞争方面的全面和势不两立的利害冲突(除非美国想朝这个方面发展)。随着冷战后世界和亚太地区出现的新局面,以及中美两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多样化和全面发展的时期。冷战后的美中关系不是冷战时期美苏关系那种非胜即败、你得我失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互补的、某些方面可互相“顺应”或调整的关系,美国难以把对苏遏制战略照搬于中国。

3敝泄仍是美国确保欧亚大陆东部力量平衡的关键。中国独特的濒海大陆国家的地缘地位,使得冷战时期反对它的海洋国家美国和大陆国家苏联都受到严重挫折。对美国来说,没有稳定的美中关系“作美国在欧亚大陆的东方支柱,美国在亚洲大陆就没有地缘战略,并且会因此失去欧亚地缘战略。如果把中国的地区力量吸收到比较广泛的国际合作框架中来,它就会成为保证欧亚大陆稳定的重要战略资产——相当于欧洲,比日本的分量更重。”(布热津斯基,1997)在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中国具有双重地位。美国一方面把中国作为亚太安全的决定性力量与重要合作对象,另一方面又把中国作为其在亚太的主要防范对象。逐渐形成的“全面接触”对华政策作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和矛盾性。一方面维持美中关系的总体稳定,谋求在华现实经济利益,力图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另一方面采取牵制、平衡的办法,防止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形成现实挑战。

4泵乐泄叵抵苯由婕把翘稳定和许多重大国际安全问题。冷战后,中美战略关系的基础由联合对抗苏联转为在亚太地区发挥稳定作用。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称:“在美国防止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有关努力中,对中国的全面接触政策居于中心地位。”美国政府认为,台湾、南海、朝鲜三个热点以及印巴次大陆的核问题,必须有中国参与才能够解决。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1993年完成的研究报告《十字路口上的美中关系》称:冷战结束后,世界其他地区动荡不安,相比之下,亚太地区却基本保持稳定与和平,经济保持增长,尽管有紧张情况存在,但这一地区的大国间没有发生对抗,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国对维护这种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美国没有理由同中国对抗而破坏这一局面。在许多重大国际安全问题上,美国必须有中国的配合,例如减少大规模毁伤武器及其运载工具扩散的危险、防止出现地区危机。冷战结束后,美中关系的基础不是削弱而是更拓宽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更为广泛,包括全球的、地区的和双边的。

5泵拦政府从美国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着眼,其对台政策仍将以维持台湾不独不统的现状为准则。因为美国在台湾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台湾独立和因此引起中国政府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将会对美国在整个亚太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害:破坏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把美国拖入军事对抗并严重损害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贸易及商业利益,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主要港口将被封锁,运往日本、韩国的石油改道,中立国船只受到打击;美国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投资付诸东流;中美关系转入对抗,地区力量对比发生剧烈变化,致使美国丧失其冷战后亚太战略所依托的远东力量平衡。台湾属于美国的重要利益,但相对于中国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其对美国的利害关系就要有限得多,特别当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仍在上升、中国成为美国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只要保持这一发展趋势,美国保持台湾现状、抑制台独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在中国对台采取行动时进行干涉的余地就越小。

“保持接触”乃是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在反思后的基本取向。美国在冷战后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准则是“使敌国不成为大国,使大国不成为敌国”,达到后一目的主要靠“接触”政策,包含限制、影响和协调三种方式。这些方式对今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美中关系兼有多种成分,从近期看,其主流仍是协调与竞争,而不是对抗与冲突;从长远看,美国仍把中国作为潜在对手,对中国“西化”、“分化”的政策以及在军事上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则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不仅是影响世界和亚太地区安全态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国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发展壮大,以及美国在国际安全、地区问题以及经济贸易等领域有需要与中国进行合作、协调的一面,限制了其对中国进行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美提出“战略机遇期”的概念,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战略格局变化不定,但不会出现与美公开敌对的大国,美国在这一时期所谋求的主要是控制所获得的“战略纵深”和争取下一世纪初军事斗争的主动权,而不是准备进行全面战争。随着美国收缩海外军事力量与重视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的运用,从总体上看,美国在军事上由对中国的现实威胁转为潜在威胁,使中国防务在正面上所受的压力减轻,在战略上获得一定回旋余地,便于进行军事力量调整。美国政府推行参与战略,与中国发展“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与中国军方开展军事交往。美国军事战略的上述调整,在客观上有便于中国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的一面。

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对中国的发展壮大抱有疑惧,有军事上防范中国走军事大国的道路,把中国同时作为发展中强国与潜在敌对大国,进行双重戒备。在政治上进行“西化”与“分化”,在军事上仍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对中国的侦察活动不断。美海外驻军收缩后,仍在亚太陈兵十万。美国以军控和裁军的方式限制他国发展军备,推动核禁试,增加他国防务透明度,并开展广泛的预防性防务,这都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军事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制约作用。美国的核力量虽经大幅削减,仍把中国列入其核打击目标清单。为削弱中国战略导弹的威慑作用,在中国周边地区部署战区反导系统。从远期看,美国政府仍把中国列为潜在的对手,从各方面加以防范。美国力图维持台湾不独不统的现状,反对中国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只要中国一有行动,美方便有相应反应,严重阻碍着中国实现统一。美国加速军队质量建设,继续提升军事技术优势,拉大与中国军队的质量差距。在亚太地区推行联盟战略,鼓励亚太盟国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双边与多边防务关系,保持和扩大了对冷战时期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的防务联盟网,加强了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控制,有对中国进行潜在遏制的意图。

复杂的中美“战略关系”是现实存在,关键问题是其性质和中国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是确保这一“战略关系”具有建设性和积极意义的根本保障。中国国防现代化对稳定这一“战略关系”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中国新的安全需求,确保国家统一和改革开放,特别是确保台湾问题的解决和沿海地区的安全、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保证领空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制霸权主义随意进行武装干预的倾向,从而稳定这一“战略”关系并使其朝积极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猜你喜欢

亚太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对亚太城C地块二期工程勘察与分析
战略
“亚太稳定计划”——特朗普政府新亚太战略逐渐成型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
美国亚太同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