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收藏视野激发爱国情结
2000-06-14四川广安:刘敏
四川广安:刘 敏
近读《收藏》杂志2000年第4期,关于“征集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文稿”的启事,笔者悟出了该刊物在为收藏界开拓收藏领域视野,毋忘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情结,有其独特的见解和举措,值得推崇。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同志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了赴朝鲜参战的命令,同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官兵肩负党和国家的重任,正式赴朝作战。从此,一场震惊世界的维护世界和平,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在朝鲜正式展开。笔者虽未赶上那个特殊的年代而出生,却伴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长大。但遗憾的是,随着“抗美援朝”运动的结束,在后来的岁月里,这场轰动一时的正义之战已被人们所淡忘,甚至于后世者所渐不知晓。《收藏》杂志关于“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征文启事发出以后,笔者着意于有关资料的查阅。遗憾的是,寻遍所有的专业刊物,均无发现相关的记述,说明我们的史学界极少有人问津,我们的文博界亦无其所究。博物馆学的研究者们,或许已将这场历史战争所忘却。通过这次征文活动,至少可以使我们通过收藏界的藏品展示,将这段激发爱国激情的历史生动地再现,让人们对其有所认识和了解。
应该说,遗存在社会上的“抗美援朝”文物还是十分丰富的,因为还有一大批当年的志愿军指战员还健在,在他们手中,还遗存了很多的这类文物。这些珍贵的遗物如不抢救性地进行征集,将会随着这些持有人的自然故去而遗失。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的文物收藏机构对于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不够重视。比如,我们在近来的文物捐赠实例中,仅发现湖南省博物馆接受过两批抗美援朝的文物,其中有防雨布、床单、通讯员证、皮带、立功证、毛皮大衣、棉帽以及当时缴获的美军子弹箱等。这两批文物捐赠者,均为当年的赴朝志愿军战士。地处黑龙江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自建馆以来亦未见其有过较重要的活动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就连该馆的知名度亦可谓在文博界鲜为人知,难以寻迹其业绩状况。故此,通过《收藏》这次征文活动的开展,无疑会对抗美援朝时期的流散文物进行抢救性的征集保护,起到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从而为这一特定历史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详实的实物资料。
《收藏》杂志举办的这次征文活动是一次抢救近现代文物、开拓收藏视野的明智之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为政治导向的有力举措,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刊物,能慧眼独具达到如此境界是难能可贵的。由此可窥其办刊方向是值得称道的。作为该刊物的一名读者和从事文博专业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我衷心祝愿《收藏》杂志越办越有特色,为填补历史空白,毋忘历史而多出新的举措,为加强全民族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责编吴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