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光》:日晷针现代版オ
2000-06-14房方��
房方��
导读:《东方之光》雕塑与金茂大厦(建筑)、世纪大道(市政)、世纪公园并列上海浦东开放十年建设金奖,作为一个现代城市雕塑,提高了中国城市雕塑与设计门槛
仲松是《东方之光》的设计师和制作人,工程设计、制作、安装历时数月。《日晷针·东方之光》的形状基本上是脱胎于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一来这是作为标志性雕塑在表意层面上的需要;二来也是仲松对古代资源的一贯好奇有关,没毕业那阵他就号称“对史前艺术以及人类早期文明的艺术品产生了大兴趣”。他看到“早期文明的惊人相似是因为它们都是基于人的本性的某种东西产生的,这比当今文化社会的艺术品显得更为有力,更为亲切”。而成为他“要去寻找和企图延续的东西”。他对古老文明的迷恋并不是没事儿就跟老庄聊天、跟法老抬杠那种。他的限度在于“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
《东方之光》的造型融入了仲松对古代文化符号的改造,或者说暗含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精神的嫁接。它令人联想到的是计算机显示器里闪现的三维结构图,是CAD网架图的雕塑版。这个由井然有序、疏密有秩的不锈钢管焊接组成的日晷在不同的观赏角度下的审美体验有所不同。巨大而不厚重,通透而不脆弱,又简单又不简单。似乎画蛇添足的是那圈儿供计时之用的矩形板,怎么看怎么有点儿像败笔,说损点儿这是对一种多余的功能的执著,既然现代人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多更精确的计时工具,那么,在这帮人看来剥夺日晷的计时功能或许比还原它更有意义。
《东方之光》的落成让上海人拍手叫绝,这也倒不全是因为仲松命好,还得说《东方之光》比较合上海的胃口。世纪大道的规划者请了一个法国的腕儿叫夏邦杰,他把《东方之光》摆在了世纪大道的收尾部分,和杨高路交汇的开阔地带,方圆一公里都没有高的建筑,仅仅这一点就令这件作品占尽了风光。
《东方之光》身价近600万,对中国城雕界而言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对仲松来讲就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和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光前期的结构设计就连换四拨人,问题主要是仲松的要求比较苛刻,他要求不锈钢管架既充当结构支撑作用同时完成作品的造型,断不容忍附加辅助结构,意在保存原有设计的完整与纯粹。末了是请到一钢结构协会的理事、资深的网架结构专家花了23天的工夫,利用电脑编程才算把结构这块搞定。至于制作安装的细节我也懒得复述一遍,因为听起来写起来都复杂得很(不过终归没有干着费劲儿),单单几个数字也足以说明这个工程的难度:专门搭建的600平方米工作室、12个结构工程师、100多工人、400多平方米的台架(使用24吨槽钢)、3台汽车吊、6000多米的不锈钢管……这都不算什么,最让仲松头疼的其实是:“协调各个方面的人,既让大家满意,又让我满意,大家同心协力干事儿最难。”对于雕塑家,如果说能够提出一个好的方案,算是有才;要是能把方案良好实施,这可能算有能。从《东方之光》看,能的发挥是超过了才的创造。
《东方之光》是一件与上海这个前进中的城市相匹配的现代雕塑,它的出现,恐怕要无情地把现今中国城市雕塑的设计门槛和制作门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