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功
2000-06-14文/重庆
文/重庆
金谷集团董事长杨长林杨长林,1950年出生,1976年下海;700元起家至今身价数亿,有人说他“做过市面上能见到的几乎每一种生意,而每一笔生意都获得了成功”,地地道道的“商界老前辈”。
其麾下产业以服务业和地产为主,近年来风头渐旺,声势难掩。
尽管自称“行走在半路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但杨长林挟二十余年经商阅历的所悟所得,仍然发人深省,不可不看。
认识很简单,执行很困难哲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瞎子摸象,不知全貌;常识又告诉我们,局部的认识实际是不能用来解决问题的。所以人们喜欢讲“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理由就在于局部认识的相加会更加接近正确的判断。这是就整个世界而言,对一个企业来说却未必如此。企业在其规模、时间、产业结构、人员特征等等要素框架之下,决定了它在某一时段只会有一种状态,它的成功往往只有一条道路是最好的,企业总裁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条道路。
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找到一个企业在这一时期该怎么做也即是发现道路并不难。引进人才,加强管理,整合营销,构筑品牌等等等等,稍有素质的人都会明白这是企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素质再高一些的人更会明白哪一个时候该做哪一件事,拿捏好分寸。发现“真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革命进行到底”,如何做到按这一思路不折不扣地执行。
这要求企业家能够用人,发现人才,并调教人才,自己为自己培养“二传手”。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个人的风格和行为的标准,但如果他进了企业,就必须像进了一所学校或部队,我就必须观察他能不能像企业所要求的那样去做事,不停地用我们的标准去检查他和约束他。前几年金谷公司这方面要求“过火”了,有人说我们“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人才”们都受不了,中层干部动荡很大。但我并不后悔,因为在至清的水里生长的鱼肯定是生命力极强的鱼,在至察中产生的朋友更是可以信赖的。通过这一阶段留下来的人,我们就几乎可以肝胆相照,可以委以重任了。
大事情从小局部开始有句俗话叫从小看大,人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巴林银行一百多年的历史,被一个远在新加坡的小组副组长弄得宣布破产,说明在今天的世界上,企业是脆弱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的人从没犯过大错误,但他一生都在犯小错误,加起来就成了再也无法弥补的人生失败;有的人提倡经营企业要超脱,我不行,在我看来企业里事无大小之分,大事情的发生总是从小局部开始的。所以我常常把小事情放大来看,在管理企业的时候,我的做法是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事无巨细。
这当然不是指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指管理企业要有一定的深度。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项投资,我必须身先士卒,自己亲手把它搞大,然后再交给别人管理。如此一来,我就至少可以指出帮我管理者这样那样的不到位,可以看出你说的话是真是假,这一点上我学的是通用公司第一任总裁施龙,一开始他是一个小老板,但他一年有8个月的时间在火车上,深入每一个经销商,从生意的末梢做起,七年之后就变成了集团总裁。
所以做一个真正的高层领导是辛苦的。
总裁必须站好位当然,作为一个有十几家全资或控股企业的集团公司董事长,一旦真的事无巨细都要抓,不可避免地会削弱宏观管理和战略决策的精力。因此企业做大了,对手下的人授权就成为必然,而如何授权更成为关键。譬如说在房地产这一块,金谷集团的战略目标是,三年之内,在建筑的外形结构上,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那么在地方公司,你就一方面要请懂得建筑结构的人负责设计工作,另一方面又要请经营管理的能手负责公司管理。我做什么呢?懂建筑的人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人不懂建筑,谁来解决这个矛盾?当然是你董事长。我的定位就是既要懂一点建筑,又懂一点行业管理,把脱节的两环扣起来。
在利益分配上我还必须站好位。正如前面所说,我们这样的企业能留下一个贴心的人才是很不容易的,留下来之后怎样让他为你贴心工作呢?毛泽东教了我们一个好办法,他老人家的做法是“耕者有其田”,我的做法是“劳者有其股”,让企业的每一个高层管理人员全部拥有股份。假设我现在的资产是三个亿,我送20%出去,就是六千万;但每一个敢伸手接这股份的人,肯定都是有创造力的人,送去六千万股份,他能创造六个亿的价值,最终受大益的还是集团公司。
讲了这么多,最根本的体会就是,企业既需要在小事上务实的人,也需要在大事上正确决策的人;成功率高的人就是能把“大事认真”与“小事不糊涂”两者结合的人,以及能把做大事和做小事的人都凝聚在周围的人。
(编辑谢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