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西湖边上好读书
2000-06-14
导读:“很多次,我简直都怀疑自己是否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在浙江大学学生网站的“我是女生”栏目中看到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接吻时,最怕上气不接下气,尤其在吻得深、吻得意犹未尽时,更容易呼吸不顺。切记,在喘不过气时,缓缓地闭上你的嘴,吻吻他的脸庞,再让两唇相接。这样一来, 还可以吻上好几分钟。”不过,和某些大学关于安全套是否应该进入大学校园的争论相比,这位浙江大学女生关于初吻经验的探讨还是显得更加纯情和可爱。
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浙江大学,在号称人间仙境的西湖旁边,合并后的浙江大学拥有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和之江5个校区。
美丽的西湖、多情的姑娘、迷人的金庸和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科研实力构成了令人向往的浙江大学。一个浙大的学生这样形容校园的早晨:“最初是属于小雨的.那沙沙的声音应是浙大人最为熟悉的曲调了。不知为什么,杭州总是在黎明前下些小雨。也许正是她们,才把杭州的粗犷洗淡,给杭州蒙上了空灵。随着天空泛起第一抹白色,小雨便把黎明交给了鸟声。吱吱喳喳的鸟声响在宿舍的窗户旁,响在老和山下的树林里,响在通往教学区的灌木丛中,杂乱而清脆。此时,校园里有力而又有节奏的跑步声走过,沿着上老和山或灵峰的方向。”
来自偏僻的甘肃西部的张宁最喜欢的事情则是每天晚上去看夜色中的西湖,她说:“很多次,看着夜色中静寂的西湖,我简直都怀疑自己是否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在1999年9月来到浙江大学上学之前,张宁没有去过比家乡县城更远的地方,到浙大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张宁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看西湖。对西湖的感情成了她大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张宁说:“真希望有一天,不管我有多老,能在这里定居。”
和张宁同样迷恋西湖并有着同样愿望的是那位20多岁时就在杭州的《东南日报》当记者的金庸大侠。1995年,他受聘担任浙江大学的名誉教授;1998年,他花400万元在杭州九溪为自己安了一个家;1999年,金庸应邀担任浙大的人文学院院长。他说:“晚年能到西湖边住下来读读书,会会朋友,和师弟、师妹们谈诗赋文,我很满足了。”
浙大的党委书记张浚生是金庸的忠实读者,在浙大,金庸的影响随处可见,一位男生说:“我初次领略江南的夏天是军训时夹树叶,就是用腿夹着一片树叶站军姿,不过,这可是练‘亢龙有悔的入门工夫啊。”
当然,浙江大学不仅仅有西湖和金庸,喜欢夜里去西湖边的张宁时常会想起1936年到1949年期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说过的一句话: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正是在竺可桢担任校长期间,浙江大学得以和当时的西南联大齐名,被称为“东方剑桥”。
但是首先,张宁得到了一种她从没体会过的生活。正像张宁的一位校友所说:“浙大改变了我对大学的理解,大学不仅为了读书,最重要的,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才是我学到的谋生和创业的技能。”
传统与现在:
浙江大学的渊源—— 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国立”二字,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三个学院。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贵州。在中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校长竺可桢先生领导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筚路蓝缕, 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1946年秋学校迁返杭州。至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学已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
目前,浙江大学博士点总数106个,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学校设有本科专业98个、硕士点193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和课程基地11个。两院院士16人、正副教授3000多人,全日制学生总数达到36000人。1999年学校新增的科研项目1743项,使全校科研项目达到4000余项,科研经费达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视点
但是首先,张宁得到了一种她从没体会过的生活。正像张宁的一位校友所说:“浙大改变了我对大学的理解,大学不仅为了读书,最重要的,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才是我学到的谋生和创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