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创立与发展
2000-06-13文/吴文翰
文/吴文翰
武派太极拳,是清代广平府武禹襄首创,他也是太极拳理论奠基人。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古称曲梁,北连顺德(今邢台市),南控黄河,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在这块风光如画的宝地上,明清以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对当地学子深有影响,使水乡古城孕育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太极拳苑一代宗师武禹襄就诞生在这里。
广府古城有武、范、窦、黎四大望族。武家住在东大街,武禹襄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武氏自明初从山西移民于此地,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了。禹襄名河清,号廉泉,字表禹襄。禹襄弟兄三人,长兄澄清(1800~1884年 ),字霁宇,号秋瀛,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进士,官河南舞阳县知县;仲兄汝清,字泽棠,道光二十年(1840年 )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禹襄行三,廪贡生,候选训导,以子孙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封二级。
武氏昆仲虽然习文,因受时风和家庭影响也都兼习武艺。广府西大街有一所太和堂中药店,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经营,伙友多习拳技。药店房屋是武家产业,禹襄常到太和堂闲坐,见店伙所演拳技与众不同,遂以房东之谊求授,练习有年,而奥妙难悟。后来同郡南关杨禄禅(名福魁,1799~1872年)返里。禄禅曾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随拳师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年)学拳,返里后住在太和堂内以教拳为业,得识武氏昆仲。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对此记载较详。他说:“禹襄与兄秋瀛及泽棠皆好武技。禄禅归自陈家沟,虽身怀绝技,以单门寒族,不为乡里所重,武氏兄弟慕其技之精妙,皆折节与交,禄禅以武氏为永年望族,亦倾心结纳。”武氏弟兄得以知其拳技之大要。咸丰二年(1852年),禹襄奉母命往河南舞阳县探望长兄澄清,经太和堂店东介绍,禹襄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了当地著名拳师陈清平(1795~1868年)。据传说,武禹襄到赵堡镇造访陈清平时,清平正为一场官司所牵连。怀庆府(清制,温县归怀庆府管辖)知府与武家为旧好,禹襄便烦他代清平和解了官司。清平对此深为感激,继知禹襄是为学拳问艺而来,遂留禹襄在赵堡居住月余,将拳技奥秘悉授禹襄。
同时,禹襄的长兄武澄清在舞阳县任上从北舞渡一盐店获得一册山西王宗岳编写的《太极拳谱》,这是当时发现的第一部总结太极拳练法、用法以及为何命名太极拳的重要文献。禹襄到舞阳后,澄清将拳谱转交给他。禹襄得到这部拳谱更有发悟,返里后,放弃科考,“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见《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他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术、医学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潜心研习,遂神乎其技。他本着“实习实行”的理论,多与力大精通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禹襄根据心得写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把太极拳升华为炼意、练体、养气(蓄神)三者相结合的高级拳术。禹襄的传人李亦(1832~1892年)宗禹襄之学光而大之,写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等拳论;禹襄的长兄澄清写有《释原论》、《打手歌》等文,禹襄仲兄汝清写有《太极拳结论》等文,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膏馥了众多的太极拳家,并为日后众多文人学者研究探讨太极拳艺开创了先河。
武禹襄还根据拳理拳法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养性为一体的拳势和刀、杆研修器械路数,把推手演化为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他创编的拳势,组织缜密,法度严谨,势简技繁,用法精敏。走架强调用意,以心行气,招势变换须有折叠,走化蓄发妙在腰隙抽掣。拳风自然洗练,外则柔和渊懿,内则坚劲雄直,含阳刚于阴柔之中,寓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
武禹襄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忠于继承,勇于革新,师前贤心法,不泥古人步迹,从拳理、拳法到刀杆运用,一帜卓树、蔚然成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拳学派。他成就虽大,可惜为社会地位所限,不屑公开课徒传艺,得其真传者除外甥李亦畲、李启轩外,只有杨班侯一人。
李亦畲,名经纶(1832~1892年),出身书香门第。其父生子四人,亦畲居长,启轩行二。亦畲是同治元年(1862年)壬戍科举人。启轩名承纶,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科举人。二人文学赅备,名噪一时,因受舅父禹襄影响,放弃仕进致力于太极拳术之研究,以亦畲成就最大。武延绪在《李公兄弟家传》中对亦畲学拳经过有详细的描述:“先王父(指武禹襄)好之(指太极拳),习焉而精,顾未尝轻以授人……惟公(指李亦畲)来,则有无弗传,传无弗尽,口诏之,颐指之,身形容之,手足提引之,神授而气予之。公步亦步,趋亦趋,以目听,以心抚,以力追,以意会,凡或向或背,或进或退,或伸或缩,或萦或拂,无不穷极幼眇,而受命也如响。倘所谓用志不分,乃疑于神者邪!”亦畲仿舅父禹襄的做法,重“实习实用”,常和年富力壮者较技,印证所学,每有所得,即写出贴在墙上,朝夕揣摩,一再修润充实,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总结写成《五字诀》等著名拳论。他于1881~1882年间将王宗岳拳谱、武禹襄拳论益以己作,手书三册,一册自存,一册交胞弟启轩,一册交弟子郝和。经他一番辛苦,这批太极拳的经典文献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太极拳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亦畲次弟启轩喜文学,精考据,太极拳技不如乃兄,著有《太极拳行功歌诀》(也有题为《各势白话歌》的)。因李家素以诵读为业,亦畲昆仲均未以拳技问世,罕于授徒,能传亦畲拳技的以门人郝和最精。
郝和,字为真(1849~1920年),永年人。体貌魁伟,秉性敦厚。因家道贫寒,在粮店佣工,大车运来粮食,卸车时为真能左右手各平举百余斤重之粮袋,借以练力,故其膂力倍于常人。为真佣工之余,“酷嗜拳艺,好读书。先习外家拳,后以其不轻妙灵活,非技击上乘,改习太极拳,从邑绅李亦畲先生学,潜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造诣精纯,犹不自矜。”(引文见《郝为真先生行略》)武禹襄、李亦畲所著拳论言简意赅,精要处非言传身演不能究其精妙,独为真能传其窍要。李亦畲先生见为真尊师重教、人品端优,视为自己拳艺的衣钵传人。知为真为人佣工,薪给微薄,遂资助为真自开粮店,使其家用宽裕,以便安心习拳。亦畲晚年每逢有人前来访问拳技,多令为真与之周旋,足见亦畲公对为真先生之器重。亦畲逝世后,为真因人所请公开教拳,门下桃李遍及冀南,武禹襄所创学派至此才得以弘扬发展,与温县陈氏太极、北京杨氏太极,鼎足而三,为本世纪30年代太极拳的扩大发展、流派繁衍奠定了基础。
为真先生一生授人甚多,能传其艺者,除次子文桂外,本县有李福荫(李启轩之孙)、韩钦贤、李槐荫(李亦抵长孙)、张振宗、范念祖等;顺德府有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王延九、申文魁、申武魁等;清河县有阎志高等。余如任县王其和、刘东汉;隆尧县孟和春、毛根元、郭三刚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受过为真先生的指导。亦倒逝世时,其次子李逊之(1882~1944年)才八九岁,其拳技亦多为师兄为真所授。
为真先生成名后,仍洁身自好,不慕荣利。光绪末年,袁世凯(时充直隶总督)重金礼聘为真先生教其子侄,并烦广府胡月舫太史就近敦劝,为真先生托词年老有病坚辞不就,荐陈秀峰以代。民国三年(1915年),为真先生进京访友,蒲阳孙禄堂久慕先生之名,延至其家执弟子礼。适为真先生患腹泻,禄堂亲自请医煎药服侍。为真先生痊愈后,感孙氏厚谊,遂授以太极拳术。
为真先生自京返里后,应省立永年十三中学暨县立高级小学之聘,到两校任武术老师,为太极拳步入正规学校之始。由于为真先生传人较多,对弘扬发展武派太极拳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