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人文意识重估道德文章

2000-06-13陈定家

文学评论 2000年3期
关键词:时期道德理论

陈定家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常说常新无法穷尽的议题。从德谟克利特号召"模仿有德行的好人"到朗加纳斯呼唤"伟大心灵的回声",从柏拉图幻想"代神立言"到贺拉斯追求"恰到好处",从莎士比亚歌颂"人伦雅范"到塞万提斯讲述"惩戒故事",从狄德罗欣赏"泪的交融"到果戈理看重"笑的力量"……一部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学史,何尝不是一部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诗篇?

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更是推崇"道德教化"的礼仪之邦。从《诗经》的"温柔敦厚"到《礼记》的"移风易俗",从儒家的"劝善惩恶"到道家的"陶冶性灵",从封建社会宣扬的"文以载道"到社会主义倡导的"德艺双馨"……都体现着文学与道德的一种与生俱来且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千百年来新旧道德的冲突和嬗变渗透在人们灵魂深处,五光十色的伦理观念在善恶纠缠不休的的历史长河中奔流。又一千年过去了,这个古老的话题,在世纪之交,又一次被《新时期文学与道德》一书的研讨①,激发出了无数思想的火花。

抓住时代的"关键词"毫无疑问,"新时期文学与道德"这一课题抓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具有深刻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王蒙认为,《新时期》"从道德伦理的层面出发,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专题性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比如关于道德作为文学活动中审美转化的中介问题,环保文学中的生态伦理问题,情欲描写的道德分寸问题,消闲文学的伦理关涉问题,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等,都很能给人以启发"。

中国文化一向重视道德传统,历来就有"道德文章"的说法。杨义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的世俗化、快餐化给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成了文学关注的焦点。《新时期》的作者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应该说是非常有理论眼光的。新时期以来,文艺思潮纷纭万状,流转无常:现实主义的深化、人道主义的复起、主体意识的强化、文化意识的觉醒、审美观念的更新、市场观念的确立、人文精神的寻思等等,"你未唱罢我登场"。但是,在各种思潮千变万化的交融碰撞过程中,始终贯注贯穿或交织纠缠着奔涌不息的道德思潮。因此,抓住了道德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抓住了时代的一个"关键词"。

人文学者的理论勇气在人文精神"寻思派"寻思为什么人文学术会陷入"根本危机"时,当"困守派"在"无援的思想堡垒"中"以笔为旗"对拜金狂潮作隔靴搔痒的抨击时,何西来和杜书瀛等沉着冷静地解剖着文学中的道德问题,这种理论眼光和学术勇气赢得了人们的赞赏。陆贵山说,现在有一些知识分子,在权力跟金钱结合所生产的多少有点神秘的社会力量面前,采取消极的态度:"躲避"、"游戏"、"消解"、"虚无"。但《新时期》采取的是另一种态度,它用一种直截切入现实的方法来考察社会道德问题,表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胆识、勇气和血性。可以说它体现的是一种硬骨头精神,充分表现出了人文学者的理论勇气。而我们的社会,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这种勇气。

在社会转型期,我们人文学者,是否有勇气面对我们所处的道德环境?许明提出了"单位制度"中的道德问题。在"单位"环境中,人和人越来越"陌生",相处20年都不能谈心!人们在有限的资源争夺中无所不为,谁也不能超越苦苦的挣扎和竞争。人人都能感受到单位生活的累、人际关系的累,总有人打小报告,告密,落井下石,斗一辈子,纠缠一辈子,不能有所逃逸。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地损害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建设。因此,人文学者对这方面的情况应该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陶东风认为,《新时期》希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解决腐败问题,是很深刻的。童庆炳指出,"《新时期》在呼喊建立新的道德理想的同时,通过许多报告文学的分析毫不讳言地对当下的官风、民风之不正进行了大胆地揭露。对当下社会的腐败堕落、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也进行了抨击,其中有些揭露是深入骨髓和毫不留情的"。

"知识分子应该对现实保持独立的判断,并对现实坚持一种批判的审视的眼光。事实上,新时期文学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破除迷信的精神分不开的,但现在这种精神不是在加强,而是在锐减。所以才有今天的道德沦丧、道德失范和道德的无所归依"。因此,李炳银认为这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其锐气不足,缺乏对文学中道德关注不足的批判。他说,有的同志赞扬这本书"上面能接受,读者能接受,作家能接受,批评家也能接受",这是一个优点,但这也恰恰是它的缺点和不足,即批判精神的不足。洪子诚也认为,文学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也包括它与媒体和体制之间的关系,文学应该保持一种警惕性。

理论风采与思辨魅力什么是理论?理论是干什么的?朱寨认为,理论的意义之一就是为新政策寻找新的理论依据。过去,我们的理论往往是被政策束缚的残疾人。但理论应该显示出自身的"风采",应该比政策看得更远,真正的理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做政策的奴婢。《新时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一定的前瞻性,有超越政策局限的闪光思想。王巨才说,作者从大量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究,努力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因而具有鲜明的理论风采和思辨特色。谢冕认为,《新时期》对文学性质的考察和文学位置的定位,以及道德在文学中的定位,在社会中的定位,道德中介身份的阐述,都是很准确的。许多章节,如"性描写的伦理思考",既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又有扎实的文本实证,紧紧地把握住了文学发展的史实。

雷达认为,这本书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了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关于性和爱情的部分,很有哲学意味。如批评《爱情的位置》只是写出了一些不彻底的标准,掩盖了爱情所蕴涵的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切中了要害。对《爱,是不能忘记的》也有新解。很多人把这篇小说当作写第三者的作品,而实际上它写的是绝对的爱。这个绝对的爱是非功利的、非依附、虚无缥缈的,因此也是不可能得到的。

有关"人道天道"一章,虽然让人想起萨特《论道德的不道德》对自然道德的强调和老子"大道无形"的思想,但童庆炳认为,本书提出"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未必道德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分析和见解。更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把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简单地联系起来,而认为严酷的经济环境恰恰是释放人的潜能、砥砺人的品格的最佳机遇。陆贵山说,说计划经济不好,为什么苏联成了超级大国?说计划经济好,为什么后来又垮了?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促进社会道德的改善不能过于乐观。

"向前看与向后看"谢冕认为对于重建道德理想,《新时期》是"向前看的。而近来,我倒是有一点向后看。我觉得忠孝仁爱信义这些传统道德中稳定的东西,何先生似乎还肯定得不够。我认为从五四到现代的经验教训是这样。在批判旧道德的时候,那些道德中稳定的,可以继承的,甚至可以不加改造地直接继承下来的那些东西,我们的前辈和当代人都重视得不够 "。刘锡诚说,"向后看"有时也是很有必要的。道德不能像法律那样,在王朝更替时可另起炉灶。用顾颉刚先生的话来说道德是累积或积淀而成的,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和改造应着眼于继承。《新时期》对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美德,还有特于作进一步的开掘和探讨。

李国文认为,新时期二十年以来,是道德新旧交替的时期,一部分人认为礼崩乐坏,一部分人认为方兴未艾,一时间道德问题变得不知真假、混乱不堪。《新时期》则及时澄清和解决了许多问题。有感于文人为人与为文的背离日趋严重,他建议学者们写一部"中国文人的道德史"。对目前创作和理论中某些封建道德的腐朽陈旧的东西沉渣泛起,他也深感忧虑。看来,怎样处理"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关系问题,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好办法。

阅读张力与文风一本理论书理应蕴涵着思辨魅力,洋溢着理论风采。朱寨说:"我看任何理论书都没有这样投入过。这本书有一种引诱力、一种使你欲罢不能的阅读张力。它不像有的理论著作,几个合作者同时都盯着一根接力棒。它是一种多声部的由不同的作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声音对同一个问题的交响、合唱。"何振邦说:"对理论我有一个看法,凡是把复杂问题说简单的,是好理论,凡是把简单问题说复杂,好像不复杂不足以显示学问的,我就不喜欢看。"《新时期》的特点就是能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从大量的复杂的文本分析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新时期》从文艺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部、结合部来作文章,所以王巨才说,这是一种跨学科的攻关,而且文风质朴端正,二十五、六万字的学术著作一路读下来,没有诘屈聱牙的感觉,见不到生硬的标"新"立"后"的现象。这本著作所体现出来的知难而进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和生动鲜明的行文风格,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领域所欠缺的。

雷达考察了这本书的结构,认为它是一种口子开得很小的"汉罐式"的结构,里边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魅力。解思忠也认为,这本书谈的虽然是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话题,但作者对丰富生动的例子适时地加以议论和阐释,使阅读变得很轻松愉快,同时让人增加了不少知识。

"道德的中介作用"无论从生活对文学的影响看,还是从文学对生活的影响看,道德都可以被看作一种重要的中介。何振邦认为"道德的中介作用"一节是一书之纲,书中其他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个骨架下分章分节来讨论。王蒙、王巨才、童庆炳等认为,把道德看作非审美因素向审美因素转化之中介是一个很有新意、很有价值的观点。

但是,也有人对"中介说"提出了商榷意见。陶东风认为这个"中介"不是道德,而是技巧的操作,是形式因素。只有通过艺术形式的转换才能够把道德因素,比如说美德、屈原式的内美转化成审美因素。离开了形式因素就不是艺术意义上的美。聂振斌认为"这涉及到感情问题。道德教育在艺术作品中往往是通过感情的激发、陶冶,反反复复,潜移默化而起作用的。把情感因素与道德因素融合在一起来探讨中介问题,也许更有说服力一些,因为道德并不是直接与文学艺术或政治及其它联系在一起的"。

意味深长的是,在知识分子呼唤道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的时代合唱声中,某些眼光明锐的学者,提醒人们把弘扬道德理想与"道德理想主义"区别开来,并应该注意"道德理想主义"的两面性,警惕道德至上原则的反对科技化、城市化、世俗化、工业化甚至现代化的偏激倾向。陶东风认为,道德理想固然可以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标准,但它不能也不应成为唯一的、至上的、排他的标准。正如《新时期》一书最后一节指出的,"我们毕竟只能站在此岸,站在芸芸众生生存、繁衍的这个崇高与卑琐,奋进与颓落,廉直与腐败并存在世界上,无论悬着多么宏伟、多么高远的终极目标、终极关怀都只能从脚下迈出第一步,只能从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开始。重负在现实之中,希望在现实之中,而未来也必从现实中生发"。

在这个世纪末,社会发展的绚丽光环似乎始终伴着道德焦虑的阴影。文学批评似乎也走向穷途末路:在抽空学术思想,制造金币神话的炒作中,众声喧哗反倒更显"失语"的尴尬。在这个时刻,提出道德命题,是否可以把它比作紧急关头亮出的法宝?据说"只有两件事能使心灵充满敬畏:一为天上星辰,一为人心之道德"(康德)。因为"道德是人类最高的价值,阴阳的总和,一经提出,即无商量折衷的余地,或贬或褒,故事即只好在此结束"(黄仁宇)。お

あ1999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山东教育出版社在京联合召开了《新时期文学与道德》研讨会。该书主编何西来、杜书瀛与朱寨、杨义、严家炎、童庆炳、谢冕、陆贵山、阎纲、何振邦、雷达、白烨、钱竞等文学研究专家和邵燕祥、李国文等著名作家以及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王巨才、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司长解思忠等出席了会议,著名作家王蒙、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写来贺信。《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读书报》、《文学评论》、《文艺报》、《文艺研究》等报刊和在京有关传媒的编辑记者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凡本文所引,均摘自笔者根据研讨会发言录音整理的会议记录。おぁ沧髡叩ノ唬褐泄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黎湘萍〖FL)〗

猜你喜欢

时期道德理论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跟踪导练(五)(2)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道德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