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选辑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案等5案
2000-06-13
医案选辑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案
夏×,女,11岁,学生。初诊日期,1998年2月4日。其母代诉:阵发性抽搐20分钟。患者因胃脘痛、腹胀、呕吐和厌食5日于当日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炎。给服胃复安10mg,半小时后即出现阵发性抽搐,急送本院抢救。查体:体温37℃,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9.5kPa。患者两眼上翻凝视,头向左上方后仰,颈项强直,手足抽搐,阵发性加剧,每次抽搐1~2分钟。两侧瞳孔等大,心肺肝脾未见异常,间歇期尚能言语。既往无癫痫史,也无家族史,2月前也曾服胃复安后出现抽搐,但未疑及是胃复安所致。笔者急用安定注射液1ml(5mg)分别注入患者两内关穴,用维生素B12注射液1ml(0.5mg)分别注入两足三里穴,针后患者抽搐立即停止,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由于胃复安对消化系疾病引起的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较好疗效,临床应用有扩大趋势,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病例经常出现,仅本院1年来就发现6例。究其机理,可能与胃复安可阻滞中枢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兴奋锥体外系,导致各肌群正常功能受到影响有关。笔者临床对此病常用少量安定在内关穴注射,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从临床症状上看,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应属“内风”范畴,多见于学龄期女孩,并有体质偏弱、阴血偏虚、脾虚肝郁,如服药剂量较大,易引起体内阴阳失衡,扰动肝风,多易导致抽搐出现。内关穴为手厥阴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奇经八脉考》云:“盖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内关穴脉行营分,主一身之里,为血脉之联络,取之自可调补气血,平衡阴阳,宁心安神,开窍熄风。而且实验证明,内关还可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大脑的供血情况,因而能使锥体外系功能得到调整。加上安定注射液具有较强的解痉、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与穴位的效应产生协同作用,故即使用少量药物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401320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温木生(收稿日期:19990111,成平发稿)
痉挛性斜颈案
张×,男,9岁,银川人。平素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父母疼爱有加,从未打骂。半年前因贪玩忘写作业之事被家长打骂后,在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根部出现一大枣大小肿物,且头部不自主地向右偏斜,在当地医院注射内毒素等药物后,颈部肿物变小,但头部不自主右偏仍不见好转,并明显伴有失眠、健忘、易惊悸等症状,于1998年8月3日来我院脑内科诊治。经查脑电图、脑CT等均无异常,颈椎X线片检查正常。遂转入我科门诊治疗。查体:神清合作,精神状态尚可,回答问题清楚,情绪低落,少言寡语,谈话间头部不自觉向右偏斜。颈部外观无异常,未见有肿物等。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痉挛性斜颈。治则:调畅气机,通经活络。取穴:四神聪、风池、内关、后溪、列缺。经针刺2次后症状明显好转,情绪转好,爱说爱笑,继续治疗12次后,基本痊愈,因返回原籍中断治疗。
按语:患者平素受父母疼爱,从未打骂过,经此次父母责怪,受到惊吓,“惊则气乱”,气机逆乱,扰动心神,故出现失眠、易惊惕等症;经络之气郁结于颈部出现局部结节、斜颈等。四神聪、内关具有安神定志、宽胸理气之功。“头项寻列缺”,列缺为手太阴经络穴,别走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又“从缺盆上颈”,故针刺列缺可调畅气血运行,又与后溪相配加强疗效;风池为局部取穴,用以调理局部气机。
本病的病机是气机逆乱,经络之气郁滞,故治疗上以调整气机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 谢肄聪(收稿日期:19990221,成平发稿)
振掉症验案
田×,女,1岁零6个月,1991年9月11日诊。家长代诉:患儿8月5日上午突发高热惊啼,继则昏迷抽搐,经乡医院给氧、输液(用药不详)治疗,下午2时许热退神清。是夜9时,出现四肢不自主运动,伴面部眉目口唇蓝不休,入睡自止,醒后复作,坐立行走不能,辗转求医月余,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未效。诊见:形体瘦弱,面色苍白,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及颈腰扭动不息,挤眉努嘴,舞动不休;触捉其肢,审其运动无力,但不能令其止息。询知发病前常有纳差神疲伴低热之象,但未为家长重视。查见舌淡边红、苔白根腻,爪甲不荣,指纹淡。诊断:振掉症(小儿舞蹈病)。证属脾虚肝旺、痰热挟滞、动风闭窍。治宜开窍熄风,化痰通络为先,以治其标;继则健脾益气、养血疏肝以柔筋止掉。取穴风府、百会、颅息,隔日1次,均以捻转手法为主,风府速刺,捻转3分钟出针,余穴留针1小时,每15分钟捻转行针1次。二诊,其父诉夜间安卧,舞动减缓减少,幅度亦见减小,欲语而发音欠清,继用前法,隔日1次。六诊,已可坐,但不能持久,可自主伸手,但不能持物,加曲池、阳陵泉、风池、太冲,均捻转平补平泻不留针。针12次后,患儿饮食、行走、持物、坐立皆可,但见神疲、乏力,偶有不自主手足蠕动而丢物或欲仆。加针足三里、三阴交,行提插补法不留针。针20次,患儿不自主舞动消失,自主运动正常,语言清晰,可正常饮食,基本痊愈,停止针刺,以中药益气健脾,和血通络,稍佐疏风化痰以善后:人参10g,丹参10g,钩藤6g,杭芍10g,当归6g,龙骨10g,胆星2g,地龙6g,菊花3g,甘草3g,神曲6g。5年后随访,未复发,现已入小学。
按语:小儿舞蹈病,临床以肢体不随意运动为特征,多发于小儿5岁以后。此患儿1岁半,因高热昏迷抽搐后继发,症状典型,确属此病无疑。盖因素体脾胃虚弱、痰湿内生、酿热化火、动风闭窍而作痉;热退痉止,余邪未尽,脾虚肝旺,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故见舞动而不自主之疾。督脉总督诸阳、入络脑,肝经上于巅顶交督脉于百会,故主取百会以熄风潜阳、平肝柔筋止掉,风府醒脑开窍、宁神以增强自主能力,颅息当囟门之部,善治小儿脑疾所致惊痫、康燃,且善疏少阳风邪,通三焦之络。三穴为治脑疾良方,共成通络熄风开窍、柔筋止掉之功。症状缓解之后,以脾虚肝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为主要矛盾,故辅以筋会阳陵泉、肝原太冲、阳明经之曲池、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上下相应,健脾疏肝,益气养血荣筋,标本同治以获全功。
622150 四川省梓潼县红十字医院 袁 胜(收稿日期:19990202,成平发稿)
头汗频出案
张×,男,16岁,频频头汗出至颈部第七椎,头部毛发稀疏,并有尿碱味,身上及胸背腋下至下半身均无汗出,四季如此,每日仅小便1次,尿量500~700ml。自诉8岁时患病毒性感冒后,经当地医院用抗病毒药双黄连注射液静脉点滴,感冒治愈后,出现此症,曾在当地医院口服中药及针灸治疗,又在某大医院专家门诊治疗,均未见效。刻诊: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头汗频出,舌胖大边有齿痕呈薄苔,脉细数。中医诊断:阳虚外泄,卫阳不固。治则:壮阳固表,培补肾元。取百会、太溪穴。针用补法,留针20分钟,次日诉当夜头汗明显见少,可不用频繁更换毛巾。第3日,病人只是前额有少量汗出,头顶及后枕部已无汗出,尿量增加,一日1500ml。第4日病人已全头部无汗出,尿量一日2500ml,第5日病家说病人已正常喝水,尿量一日仍为2500ml左右。为了巩固疗效又针5日,疗程共10日,病人痊愈。
按语:头汗频出已8年之久实属罕见病例。中医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汗出不止属卫阳不固汗液外泄,在头部外泄说明阳虚较重。治疗取百会穴是根据《灵枢·海论》“其输上在其盖”的理论,百会穴是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五条经脉之会穴,具有宁心安神和升阳固脱之功效。取足少阴肾经太溪穴,意在肾主水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平衡,肾与膀胱相表里,培补肾经之元气,调动体内的真气,鼓动有力,促使水液输注于膀胱利尿,使水液排泄有道,这样达到治疗目的。
150026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刘 宏(收稿日期:19990313,成平发稿)
口面部异常运动案
自发性口面部异常运动症多见于老年人,青壮年较少发病。临床表现为舌、下半面部与咀嚼肌的不自主运动,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闭眼或抚按口周并不减轻症状;除口唇部不自主运动外,可伴肢体齿轮样强直、静坐不能。确切病因病理基础不详,药物尚无好的疗效,治疗的临床报道也较少。笔者针刺治愈本病1例,兹将临床体会整理报道如下。
朱××,男,26岁,1998年9月10日初诊。主诉:口齿面部不自主咀嚼运动半年余;去年春节前无明显诱因发病后,整天咀嚼不停,情绪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口干苦,不思饮食,心神烦乱,大便干而不畅。曾辗转多处求医,中西药物都无效。现形体瘦弱,面容憔悴,言语迟缓,咀嚼齿磨不停,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大肠积热,上攻头面;治以清热散邪,镇静安神。
治疗:针刺合谷、曲池、太冲、下关、颊车、地仓、翳风,均取双侧穴位,用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针治1次。二诊时,咀嚼频率降低,伴随症减轻,患者自感明显好转,如前法继针;三诊病势已减七、八,咀嚼次数少,口感好,纳可便畅,舌苔由黄转白,脉细稍数,继针以前法;四诊时病情基本控制,眼看已无异常,患者诉偶发咀嚼数秒钟,其余症状不明显,至此热邪已去,清窍渐和,遂以前法去太冲治之,如法再针2次,病告痊愈,随访一月病未复发。
按语:本症系大肠传导失畅,积热上攻头面所致。曲池、合谷均属大肠经,合谷清泄大肠,能升能散,以达轻清之气上浮,曲池性走而不守以能通散行气血;合谷、曲池相配能泄热散邪,升清、行气活血以达头面诸窍;合谷、太冲名为四关,能镇静安神;下关、颊车、地仓、翳风为局部取穴,有疏通经络作用。诸穴合用,共奏良效。
665700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人民医院 雷买吉(收稿日期:19990316,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