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天凉"针刺法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垂直感染慢性HBV携带者64例疗效观察
2000-06-13杨德全
杨德全
(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北京100078)摘要应用"透天凉"针刺法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由于母婴垂直传播所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4例两个疗程后(6个月)。结果表明:治疗组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例数明显高于单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的对照组,P<0.05。而且针药合用者均能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无论治疗前其数值低下或过高者)恢复至正常水平;对照组用药后仅部分病例的免疫指标低下者升高,却不能使过高者降至正常。
主题词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
透天凉带病原状态/针灸疗法肝炎,乙型/针灸疗法T
多年来,治疗由于母婴垂直传播而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欲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转,较因为其它传染途径所致之HBsAg阳性者,着实难矣。笔者1996年1~8月应用"透天凉"针刺法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抗睭BV瞚RNA)专项治疗因垂直感染的慢性HBV携带者(ASC)64例,并与单用抗睭BV瞚RNA进行对照,其结果差异有明显意义(P<0.05),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共观察128例,男86例,女42例;年龄14~27岁;病程最短13.5年,最长26年,平均为18.5年。所选病例之母或患有多年慢性乙型肝炎(CPHB),或为ASC,而且血清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为双阳性。其中以母亲为主体的家庭HBsAg聚集现象的84例,另有27例患者之父HBsAg及HBeAg亦为双阳性。本组病例大多无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就诊前查肝功能均正常。其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应用聚合酶链氏反应(PCR)法测得全部病例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睤NA)均为阳性。其中HBsAg、HBeAg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睭Bc)阳性者56例;HBsAg、乙肝病毒e抗体(抗睭Be)及抗睭Bc阳性者72例。按就诊日期先后随机分为治疗及对照两组,每组64例。两组于治疗前均分别检测了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其中治疗组免疫球蛋白有36例低于正常值,15例略高于正常值,余13例正常。LTT有41例低于正常值,23例正常。对照组免疫球蛋白有32例低于正常值,14例略高于正常值,余18例正常。LTT有39例低于正常值,余25例正常。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ブ瘟谱榧∪庾⑸淇躬睭BV瞚RNA(北方制药厂生产)3 mg/次,每周2次;另采用"透天凉"手法针刺足三里、内关、合谷穴,得气后须"动留针"(即每隔5分钟使用透天凉手法行针1次),30分钟后起针,每日1次。ザ哉兆榧∪庾⑸淇躬睭BV瞚RNA3 mg/次,每周2次。两组均3个月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即停止治疗。每个病例均于停止治疗后随访1年,在观察期间两组均停止使用任何抗病毒、护肝及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3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1疗程后血清HBVM各项阴转率为14%~26%,且两组间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及停止治疗1年后随访情况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HBVM阴转率治疗组已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表2显示,停止治疗1年后治疗组HBVM各项阴转率的稳定性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
治疗2个疗程以后,两组均复检了免疫指标。治疗组中免疫球蛋白原低于及略高于正常值者均恢复至正常,原正常者无变化;LTT原低于正常值者亦皆恢复至正常,原正常者亦无变化。对照组免疫球蛋白及LTT原低于正常值者部分病例恢复至正常,原正常及高于正常值者无明显变化。
4体会ゴ蠖嘌д呷衔,ASC之所以持续HBsAg阳性,主要是宿主产生免疫耐受现象。因此,如何促使机体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是清除HBV的重要手段。有文献报道,应用"透天凉"法针刺足三里、内关、合谷穴,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亦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状态[1]。
┍疚闹瘟谱榫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对照组用药后血清免疫指标原增高者则未能得到改善。足三里是强壮穴,与内关、合谷相配,确能补虚扶正,激发人体正气,进而祛除病邪。本文治疗组其HBVM阴转率无论近期或远期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躬睭BV瞚RNA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曾一度被临床医生所认可,由于其疗效逊于干扰素等药物,故近期有被冷落之势。但该药或改变给药途径[2],或与它法(如本文"透天凉"针刺法)联合应用,其效果仍不亚于其它抗病毒或免疫调节剂。"透天凉"针刺法是一种复式补泻手法,是从《内经》针下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操作比较复杂,只有熟练掌握其基本要领,方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5参考文献
1沈阳市中医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室.烧山火、透天凉对人体反应的观察.针灸杂志,1965;(1):41
2蔡聪麟,等.大剂量抗乙肝免疫RNA腹腔注射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观察.临床肝胆病杂志,1998;(1):63
(本文所观察病例得到北京市佑安医院张瑞云医生给予工作上的大力协助,在此谨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90201,赵昕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