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扎堆”效应
2000-06-13文/易宪容
文/易宪容
如今,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通过全球市场和因特网,可以从遥远的地方有效地获得任何所需要的投入,天然港或廉价劳动力供给等地理位置的资源禀赋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或者说其竞争优势已经弱化。既然地理位置对经济竞争不再是那样重要,但为什么在华尔街找到一家世界级的基金公司的可能性要比其它任何地方都要高?为什么在美国的硅谷和台湾的新竹找到生产IT产品的公司,在意大利北部找到生产时尚鞋的公司,或在中国东莞找到生产运动鞋的公司的可能性远远地要高于其它地方?这也许解开目前中国不少企业投向上海之谜的关键。
所谓“扎堆”(clusters),就是做同类生意的人喜欢聚集在一起。公司“扎堆”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聚集在一起,它包括了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互相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公司“扎堆”的现象也表明,公司外部直接的商业环境同样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司的创新和竞争性优势往往就会表现在公司“扎堆”环境中。我们对公司“扎堆”的分析无疑表示了一种新的关于地理位置的思考方式。这对于公司应当如何建构、大学之类的机构如何对公司“扎堆”的竞争性优势有所作用,以及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等许多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这些相互竞争的公司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分开不是更好吗?其实,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扎推”是企业竞争选择的结果,公司“扎堆”在空间布局上赋予了一种新组织形式。这种组织为现代公司赋予了新竞争力。在公司”扎堆”的地方广泛地积累了市场、技术和竞争的信息,其内的成员不仅可以优先获取这些信息,而且可以降低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例如,由于公司能够及时掌握自己公司产品供求信息,它就会把存货降低到最小程度;由于信息反映迅速、直接,这就容易使公司确立信用观念,从而减少供应商抬高价格或违约的风险;由于这里公司所具有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这自然会减少在公司正式联盟的情况下讨价还价谈判和管理的成本,增加公司运作的效率,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可能使这种公司一体化联盟缺乏效率。
公司”扎堆”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这里互补可以是许多产品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方面的互补,也可以是公司之间的相互协调可以使这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上的互补,而使整个区内受益。
公司”扎堆”也有利于公司的创新与新商机的形成。这里的公司与独立的公司相比,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的情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与倾向,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如果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言,更容易使其中的公司具有构成经营业务的产品或服务方面差异性的动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还有,由于这里公司的位置的同一性,这不仅提高了公司之间的通讯效率,降低了营运成本,而且提高了整个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改善了整个区内的商业环境。这些都能为公司的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等等。
总之,公司”扎堆”,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使公司处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另一方面又让公司处在公司垂直一体化的合作中。可以说,一个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的公司”扎堆”,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势具有竞争性、合作性、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
(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
是非上海
宽松上海是最适合企业生存的城市。它规范、透明,上海政府不管你经营的事情,只给你创造一个宽松环境。(埃力生集团董事长吴国迪)
“左”从搞经济的角度讲,上海政府比宁波“左”,政府力量强,企业力量弱,国有企业老体制老是改不过来,观念转不过来,一说市政府好像不得了。(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
包容要发展就要务实。这十年来,上海的包容性大起来了,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方正延中集团总裁祝剑秋)
有限排外海派文化跟江浙、特别是宁波非常融洽,上海人不排斥宁波人,饮食、语言、思维方式都差不多。什么上海人海纳百川,拉倒吧。很多北方人到这里来,上海人接受不了的。(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
规矩是好事吗? 温州人吃苦耐劳,上海人讲规矩,像我们温州员工很自觉、很自然地加班,但上海人讲究5天工作制,他们这样在公司里一带动,可不行。(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
规矩不是好事吗? 四川人冲劲足,但做事做得比较粗糙,而上海人精打细算,又很规矩,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到位,很职业。(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
国际化在广东,政企关系很多是建立在私人关系上,而我在上海和市政府并没有太多交道,而且上海的开放是对全世界的开放,广东没有上海这个气度,所以发展的后劲不足。(中金集团总裁周传有)
拿着芝麻当西瓜在温州,政府官员的观念和我们更合拍一些,在上海,政府下面有些人的思想观念还是保守,拿着芝麻当西瓜。(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