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昆曲交响乐《牡丹亭》“闺中待嫁”
2000-06-13张蕾摄/吴赣生
张蕾 摄/吴赣生
去年3月份,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团的讨论会上,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瑶铣在谈到“盛世出精品”时,讲到了一个有关大型昆曲交响乐《牡丹亭》的实施方案:“就像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法国国立大歌剧院、俄罗斯莫斯科国家歌剧院等一样,新落成的豪华气派的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也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艺术作品,大型昆曲交响乐《牡丹亭》可以做到这一点。”
此番话引起了与会代珍们的极大兴趣。而当时中山公园音乐堂还尚未落成。
然而,一年过去了,音乐堂早已建成营业,但大型昆曲交响乐《牡丹亭》的方案却依然停留在纸上。就在这一年,上海昆剧团的《牡丹亭》先是风光上海,接着走红北京。在美国、法国、欧洲、澳洲等国家的舞台上,外国版昆曲《牡丹亭》轮番上演,着实挣了一把钱,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牡丹亭》热。
一个又高雅,又能挣钱,又能为北京争光的方案就这样只能静静地尘封在蔡瑶铣的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方案终未能“登台露面”呢。笔者采访了该方案策划人胡明明和王若皓。
据胡先生介绍,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条,一条当然首先是钱,昆曲交响乐《牡丹亭》最初的预算需要二百多万,主要用于改编、配器、乐团排练、场租、宣传、劳务等。第二条原因可能是人们特别是投资值得 对昆曲了解得比较少,对这种形式能否有市场持怀疑态度。
胡先生接着说,歌剧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其实中国就有自己的歌剧,那就是昆曲,只不过这种古老的歌剧形式戏曲的成份更浓一些,之所以把它和交响乐揉在一起,就是想达到一种既抒情又有气势的效果。昆曲《牡丹亭》中的某些唱段,经改编后完全可以和大家所熟知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媲美,而《梁祝》就是吸收了越剧的很多成份。
在谈到投资风险时,胡先生举例说,1998年,北京音乐厅搞了一台唐宋名篇朗诵会,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想到这么“雅”的题材会有那么好的效果,投资者确实有一定的风险,但结果是观众踊跃,票面房也非常好。如果这个项目搞成,可能会比朗诵会更好。其一,它有一个完整浪漫的故事情节,即柳杜的传世爱情。其二,它不仅有唱,而且还有很多漂亮的舞蹈身段,载歌载舞。其三,《牡丹亭》非常有名,其作者汤显祖是和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莎士比亚,这就是品牌,而且你使用这个品牌老祖宗是不要任何报酬的。其四,戏曲和交响的结合虽然已有很多先例,如京剧、越剧、评剧、梆子、黄梅戏等,但和昆曲结合尚属首次。在所有的剧种里,昆曲是“鼻祖”,其文学性、音乐性、审美性最高,东方的“雅”加上西方的“雅”,二珠联璧,其效果绝不是简单的1+1=2。希望能有一位非常有眼光的投资者,风险会有,但回报更高。
王先生是专门从事昆曲创作的,在谈到这个方案果,王先生说,一个非常好的方案,暂时没有能实现,非常可惜,当时搞这个方案时我就想,音乐总体设计一定要请王立平先生来搞,他既懂西洋,更了解民族音乐,且善于调动观众的听觉,他完全有能力能够把昆曲和交响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只要听过他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谱的曲,你就会首先考虑到他。
王先生学谈到,虽然戏曲和交响乐结合的剧目现在很多,如上海搞的交响乐《红楼梦》及有些人搞的交响戏曲名家名段等,但大多是片断,形式松散,风格不统一,形不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没不冲击力,而昆曲交响乐《牡丹亭》则不然,首先它可以搞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作品,无论是从戏曲的角度,还是从歌剧的角度,以及从交响乐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次,原作昆曲《牡丹亭》不光是一部文学作品,更体现了它的深刻的人文价值,如果改编成功,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再次,昆曲《牡丹亭》虽然从诞生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仍保持着一种神秘感,就像纳西古乐。特别是剧中有关梦和还魂的描写及对柳杜爱情的理解,是该剧至今仍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也是很多外国人争相看重该剧的原因。这种特有的艺术魅力非常适合用交响的形式来表现和营造。
最后,王先生非常肯定地说,大型昆曲交响乐《牡丹亭》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将会是一部有着很高文化价值和广阔市场的精品。
当笔者问及该方案有没有可能“起死回生”,有没有可能寻求到合适的“婆家”时,两位策划人一致认为非常有可能,毕竟它应该属于我们这个民族。
“我们有一流的剧团,一流的乐队,一流的作曲和指挥,还有一流的剧场,就差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流的作品了。”
胡先生再次强调:“西方人‘吃莎士比亚‘吃了近四百多年,现在还在‘吃。汤显祖是中国的‘莎翁,这是西方人给定的位,可我们意意识不到,更不会‘吃。”
“好东西就怕没有识货的人,我们非常愿意和一切愿意投资这个方案的人合作,我们更看重北京音乐厅和中山公园音乐堂,让观众早日欣赏到这部作品。如果有一天外国人把昆曲《牡丹亭》搞成交响乐,那不仅是戏曲界的遗憾,更是音乐界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