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变”与“洋葱辫”
2000-06-13严文华
严文华
最近中央电视台重放《西游记》卡通片,在3岁女儿的带领下,我们一家三口都成了铁杆的《西游记》迷,每天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由于我们的“用功”,没多久“猴哥猴哥”和“白龙马脖铃儿急”的歌就成了家庭主打歌曲。这首歌对女儿的吸引力不可低估——如果她早晨想赖皮睡懒觉,只要我们一唱起这首歌,女儿就会从睡梦中笑着醒来。
随着女儿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熟悉,她开始当起了小“导演”,我们家则成了她自编自导《西游记》的舞台。她先是分派角色。开始时有一阵混乱,她给我们频频更换角色,还得记住她给自己编派的角色(一会儿是唐僧,一会儿是妖怪),她过一会儿就会问:“你是谁?”“我是谁呀?”要回答不上来,女儿可得给我们上好一会儿“课”呢!(假扮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孩子通过假扮游戏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在这种游戏中,幼儿发展了语言能力、推理能力、对他人情绪进行感知的能力等,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幼儿的假扮游戏常会邀请父母扮演角色,如果父母意识到这种“扮家家”游戏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让孩子认字、数数,一定会更热心地参与其中。)
后来,在大家的协调下,角色终于确定:女儿当仁不让地挑了“孙悟空”这个“大梁”,她一天到晚又蹦又跳,身上充满猴气,挺合适;爸爸是“猪八戒”,因为他爱睡懒觉,饭量又是最大的;妈妈是“唐僧”,因为妈妈是管爸爸和女儿的人,兼任师父当然没错。
角色确定后,我们开始为“小导演”准备道具:先给每个角色各配一个面具;再给“孙悟空”配了金箍棒,是根轻巧的塑料玩具,红黄相间,长度与女儿身高相等,虽不能变小放进耳朵,但女儿舞起来煞是好看;“猪八戒”配了个三齿耙(是我对花园工具耙子进行新用途“开发”)——虽小巧,却尖牙利齿,很威风。女儿不时拿金箍棒找“老猪”爸爸比试比试;唐僧没有武器,但女儿会把一条大丝巾披在我肩上充袈裟,我则配合以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辞:“阿弥陀佛!”如果两个“徒弟”舞棒弄耙,打得我在家里无立锥之地,我会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徒儿们,都给我住手!”女儿可以不听妈妈的,但孙悟空必须听唐僧的,所以女儿会被我乖乖地捉了手牵着走。(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游戏。如果父母能以放松的心情,在游戏中引导孩子,也许可以减少冲突的机会。)
最为关键的是剧情和台词。我们想借看卡通片的机会,让女儿系统地读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为了让她熟悉剧情,我每天都要睁大眼睛,比女儿还认真地看《西游记》的每一个镜头——晚上睡觉时好给女儿重新讲解一遍!按她的年龄,一遍不可能全看懂,要靠无数遍重复才有可能让她理解、记住。由于《西游记》的情节比她过去阅读的故事复杂而且又长,我们发现仅靠看一遍电视和再讲一遍故事,她也不能全部理解,她需要图形和更多的重复帮助理解。
我们想用碟片和书来弥补电视画面转瞬即逝的缺陷。(电视是影响幼儿认知的重要媒体,它提供的也不仅是娱乐,利用得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源,用书“配合”电视,让幼儿系统地读长篇名著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先生寻遍申城书店,《西游记》VCD无觅处,我带女儿到上海书城去找适合她读的《西游记》,找来找去,不是她不满意,就是我不满意;在我们准备离开时,我发现了一本彩图《西游记》连环画:大开本,色彩浓郁,有鲜明的中国画特色,图像大小适合,整本书有20个小故事,既有连续性,又可以独立,配的文字也比较简练。我和女儿一致同意买这一本。(根据幼儿的年龄及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读物,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选书:既尊重孩子,父母也可给予一定的指导。)
书买回来后,女儿马上缠着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讲下去。我们讲了开头,就跟着电视卡通片播放的进度跳着讲,很快就提前“预告”了电视的内容,女儿在看电视时也就能理解更多的内容。
看懂了情节,女儿更迷《西游记》了,这一阵她看到所有人的“问候语”都是:“我有金箍棒!”只要电视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的画面一出现,女儿就会“上天入地”地把她的金箍棒找出来拿在手上,舞了又舞,无限满足。看到女儿那种兴奋样,我有时好感动:连不到3岁的女儿都能感受到《西游记》卡通片带给她巨大的精神享受。为此我在内心感激那些创造了这些卡通片和播放这些节目的人,是他们让孙悟空成了女儿生平崇拜的第一个英雄人物。我还有点庆幸:她崇拜的英雄不是樱桃小丸子或恐龙战队之类的人物。女儿虽以孙悟空自居,却又敢向英雄人物挑战。有一天她对我说:“孙悟空本领大,我的本领也很大。”我好奇地反问:“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会什么呢?”女儿被难住了,不过她很快指着头上大声回答:“我有洋葱辫!”
卡通片放完了,旋律仍回响在女儿嘴边。由于很多孩子同时收看这部卡通片,形成了一种氛围,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谁了解得多,大家就佩服谁。女儿因拥有面具、金箍棒和唐僧妈妈、猪八戒爸爸,在同伴们的“攀比”中大获全胜。
图/毛小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