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怀抱是宝宝的安全基地
2000-06-13周念丽
●周念丽
当母亲怀抱着出生不久的小宝宝,首先会想到的也许是如何让他吸取更多的维他命和蛋白质,使他有强壮的身体。然而,对小宝宝来说,要健康地成长,还必须得到精神上的维他命和蛋白质--那就是他对妈妈的安全型依恋。
为什么安全型依恋对宝宝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这些问题作一些说明。
什么是依恋
依恋(attachment),是由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1907-1990)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指的是婴儿与母亲(或能够代理母亲的人)之间所形成的由爱恋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哺乳让婴儿得到生理上的满足,而依恋则让婴儿得到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就像维他命、蛋白质对生命和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依然对婴儿的精神发展和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
什么是依恋行为
依恋行为有这样两个特点:
渴求与依恋对象的接近;
想努力维持这样的接近。
表现在婴儿的行为上,有两种模式:信号行为模式和接近行为模式。在信号行为模式中,有微笑、啼哭、注视和发出响声等,目的在于把母亲呼唤到身边。而在接近行为模式中,有吮吸乳汁、抓住母亲不放和用目光追视母亲等,目的在于保持和母亲的接触。
随着婴儿的月龄和年龄的增长,依恋行为逐渐地系统化和复杂化,它的发展经过以下4个阶段:
第1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物不加区别地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虽然还不会识别某一个特定的人,如母亲,但已会向人表现出信号行为,这种行为易激发母亲的母性行为。因此,母亲和婴儿在一起的时间增多。
第2阶段(3-6个月):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对母亲或其他代理母亲行使母亲职责的人表现出自发性喜悦之情,并表示伴有喜悦情绪的社会反应。
第3阶段(6个月-3岁):随着信号行为的发展,极力维持与特定人物的接近。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戒和惧怕的情绪,经历过"陌生人焦虑"时期。如果能很好地对待婴儿的信号行为,能够减轻他们的惧怕和不安情绪。与此同时,婴儿在探索行为中,开始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第4阶段(从3岁开始):与依恋对象建立确定的关系。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到什么地方,对母亲或其他代理母亲行使母亲职责的人已形成一种永远的联系。能对依恋对象的行动进行预测、能油察依恋对象的情感和动机。在这个阶段中,幼儿已拥有对依恋对象持续反应的系统。
依恋的类型
鲍尔比的同事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设计进行了"陌生情景"的实验。在实验中,为10-24个月的婴儿设置的最关键的情景是,与母亲的分离、再会和陌生人在一起。通过对婴儿在这些情景中的行为表现的观察,科学家们将母子依恋的类型进行了以下3种分类:
(1)回避型这类婴儿对母亲采取一种回避态度。当母亲在场时,婴儿很少理会,而当母亲离开时,也是漠不关心。当母亲再回到身边时,婴儿仍回避与母亲的交往,抱他时会挣脱或移动身体。甚至对陌生人比对母亲的回避还要少。
(2)安全型这类婴儿与母亲有着安全的情感连系。当与母亲在一起时,婴儿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放心地玩耍。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接近母亲,寻求抚慰、并很快恢复平静,继续玩耍。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戒和怕生,但也会表现出试图接近和友好的态度。这类婴儿的母亲往往对婴儿的情感需要比较敏感。
(3)矛盾型这类婴儿对母亲怀有矛盾的情感。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极为痛苦,而当母亲回到身边时,又拒绝同母亲的接触。母亲回到其身边后,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其情绪平静下来,这类婴儿在陌生情景中哭得最多,玩耍最少。陌生人也难以接近,对人的反应表现得消极被动。
不同依恋类型对孩子今后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那些与母亲形成回避型或矛盾型依恋的婴儿,长大后,容易形成不安定人格,性格孤僻多疑,对他人不能拥有真正的情爱,因而,离群索居,易除精神不安或走上犯罪道路。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与母亲之间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容易对母亲以外的人持有信任感。有着安全依恋的婴儿,以后的发展都比较好。例如,曾在1岁时被测定为安全型依恋的2岁婴儿对陌生人的适应要快得多,也比较听从母亲的要求。还有对18个月时所测定到的依恋类型与3岁时在幼儿园的同伴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当时被测定为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到了3岁后,很多成了同伴中的领袖人物,受到同伴的欢迎。这种现象维持到4-5岁,当时被测定为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后来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对大人也较少有抵抗情绪(Arend et al,1979)。概括起来看,获得安全型依恋的婴儿,长大成人后,易形成安定人格,性格开朗,对他人能保持信任和友爱,容易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敬。
不同的依恋类型会给婴儿带来如此重大的影响,做父母的一定很想知道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的原因所在。作为母亲,如何才能和宝宝形成安全型依恋?下面让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造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
造成回避型依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母亲对婴儿的情感需要不敏感,或缺乏温情,表情呆滞,很少给婴儿带来愉快;二是婴儿由多人抚养,没有形成对母亲或某一个固定的人的依恋。
造成矛盾型依恋的原因在于这类婴儿的母亲,往往是情绪变化大,对婴儿的情感需要所作的反应不一致。有时对婴儿表现出亲近、依恋;而当婴儿在出现痛苦和反抗时,又会对婴儿表现得粗暴或冷淡。
而形成安全型依恋的条件是母亲必须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
所谓"安全基地",就是当宝宝在感到不安、恐惧或痛苦时,大人能为他及时解除这些消极情感,使他感受到安全和愉悦,从而他就会感到:"妈妈的怀抱是我的安全基地"!
而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作为养育者,最关键的是要有敏感性。当孩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大人能及时帮他解除;当面对着孩子时,大人能经常面露微笑或逗他玩;当婴儿发出咿呀之声时,能及时作出积极反应。通过这些行为,使婴儿感觉到母亲等养育者能减轻自己的痛苦,与自己共享快乐,由此,婴儿便会对母亲产生信任感。心理学家指出,婴儿期的基本发展课题就是建立婴儿对外界的信任感。因此,在这个时期使婴儿获得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这将影响他以后一生的发展。
如果母亲经常对孩子的痛苦和要求置之不理,婴儿就很难把母亲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对这样的依恋对象也就不容易产生信任感。所以说,养育者对婴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各方面需要作出敏感反应,是促进安全型依恋形成的重要因素。
但是,有的母亲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的孩子吵个不停,我算得上敏感,也作出了积极反应,可就是不见效。怎么办?"
是的,在安全型依恋形成的过程中,婴儿并不是安全处于被动地位。婴儿的个人气质也起着作用。由于养育者对不同气质的婴儿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因而直接影响到依恋的"质"。比如被称为"困难型婴儿",整天吵闹不止,吃喝拉撒睡无规律,极少露出笑容,就较难引起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的依恋之情。对那些久哭不止,哄他哄不住的婴儿,久而久之,父母会慢慢地丧失信心,对婴儿显得很不耐烦。
心理学家对困难型婴儿的母婴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母亲对12-18个月的困难型婴儿提出的社会性要求和训练较少,这导致困难型婴儿到18个月时抚育更加困难;2岁以后,困难型婴儿的气质特征对母亲的影响最大。此时母亲更多地采用警告和禁令。态度生硬。为此,婴儿的反抗增多,导致母婴之间的冲突增加。
要让这些婴儿获得安全依恋,作为养育者,就必须更敏感、更耐心。
父亲也同样应该成为婴儿的"安全基地"
心理学家们除了研究母子之间的依恋,还对父子之间的依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个月以上的婴儿表现了对父亲离去的痛苦,这与同母亲的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样。而对陌生人则无此反应。表明了父亲也是婴儿痛苦时寻求安慰的"安全基地"。父亲积极参与抚育婴儿的行为越多,婴儿对父亲的依恋也就越深。
如果您和小宝宝之间形成了安全依恋,那么毫无疑问您能给他补充足够的精神维他命和蛋白质,使他能拥有心理的健康。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