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孩子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2000-06-13严文华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0年10期
关键词:维利消极孩子

严文华

诺曼·艾普斯坦博士(NormanEpstein)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家庭研究系的资深教授,同时是社会学家、婚姻和家庭问题治疗师,长期从事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和咨询实践,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有独到研究。曾出版《认知行为疗法在家庭中的应用》、《认知行为婚姻疗法》等专著。他来上海讲学之际,谈到了自己作心理咨询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相信他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我们不无启发。

“年仅5岁的巴比成了我的小来访者,他最主要的问题是抑郁。他本处在天真活泼的年龄,在我面前他却是一个不停自责的人。他是如何成为一个小抑郁症患者的呢?”

“当我看到他父母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原因:他的父母在不停地责备他,即使是在我诊所中。他们认为批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他的父母并不了解,不一定要通过责备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错误。‘批评和‘纠正错误是两个概念。父母长期责备孩子,会慢慢让孩子开始责备自己,‘都是我的错,‘又是我没做好,‘我是没有办法做好这件事的,幼小的心灵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年仅5岁的巴比总是把一切错误归咎于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也非常悲观。这是他的父母没有想到的。”

爸爸妈妈常对小巴比说的一句话是:“别那样做,再那样做,我们不喜欢你了。”没想到有一天小巴比听到这句话后愤恨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们不爱我!你们压根不喜欢我!”爸爸妈妈面面相觑,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决定全家一起找心理咨询师谈一谈。

艾普斯坦博士接待了他们。他先聆听父母诉说了经过,又以平等、耐心的态度听孩子讲了他的感受。然后他说:“我倾听了你们双方的话,我感到你们双方对问题可能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我能理解父母盼望孩子成才的心情,所以你们才会常常说:‘你做那样的事,我们不喜欢你了。但实际你们想表达的是‘我们不喜欢你做的事,并不是‘我们不喜欢你了,我们不爱你了。但孩子并不能区别这两者,所以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甚至渐渐会认为‘周围没有人喜欢我,从而成为一个自卑的孩子。父母在表达时要注意这个技巧。”

“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中的不良互动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抑郁。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力量,孩子往往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去做某件事。父母尽量不要让这种爱成为孩子发展的阻碍。如果父母过度地用自己的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且父母在表达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孩子误以为父母不再爱自己了,从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一位年轻妈妈像对牧师忏悔一般对艾普斯坦博士说:“每次当我的女儿不听我的话时,我都忍不住对她又吼又叫地发火,但发完火后我常常后悔。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因为连自己的女儿都不尊重我。还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这一点也让我感到很沮丧。”

艾普斯坦博士和这位母亲有以下对话:

“能否告诉我你的女儿多大了?”

“3岁。”

“你常常在什么时候对她发火?”

“常常在我叫她怎样做,她偏不怎样做时对她发火。”

“你想过自己发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可能……主要是觉得她不听话,觉得她不尊重我。”

“据我了解,3岁的孩子很难听从他人的命令,而且他们大概还不会把听从命令与尊重联系起来。所以即使她没有听你的话,也不是不尊重你。”

“这就是说我有可能错怪了孩子?”

“可以这样说。可能你把自己不现实的想法强加到3岁孩子的身上了。也许对他们具有现实的期望会帮助你降低自己的愤怒——你要把她看成3岁的孩子,而不是具有成人思维的孩子。”

“即使这样,我还是不能克制自己发脾气怎么办呢?”

“一个简单易行又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离开现场一会儿或离开一定距离,即使只离开几秒钟或离开几步之遥,都能帮助你思考一下:‘孩子目前主要是什么问题?我应该如何和她谈这个问题?怎样谈她才能接受?这样等你再走到她身边时,你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问题,而不是向她又吼又叫。这才是真正处理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弄得更糟糕。这样做了,你也不至于发完火又后悔,增强了你对愤怒的控制力,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良好榜样。做父母的必须记住:自己是孩子学会控制情绪的最重要的榜样。”

我的孩子6岁了,遇到不如意的事常用发火和生气的方式来表达,我对此有时显得无能为力。比如他正在玩玩具,我叫他吃饭,连叫好几遍他都不理睬。如果我硬把他拉到餐桌旁,他就会大哭大闹,一顿轻松的晚餐全让他搅了。我该怎么办?

艾普斯坦教授给这位家长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首先,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正做得起劲的事儿突然被打断,肯定有不快感。比较策略的方法是“提前预告法”:“你再玩10分钟我们就吃饭了。”这样让孩子心理上有个缓冲。

其次,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要有一点技巧。如你在10分钟后再回来叫孩子吃饭时他仍沉迷于游戏,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正在玩的玩具很有趣,但现在我们必须去吃饭,吃完饭你可以接着玩,说不定那时我也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和你一起玩。”不管孩子年龄多大,这样的说法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这能帮助孩子采取配合的态度。

再次,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做了,孩子仍然自顾自地玩或哭闹不止,可以让他自己选择:要么去吃饭,要么接受一定的惩罚。惩罚包括暂时隔离、取消某些有趣的活动等。这时父母要注意的是坚持自己的要求,如果因为孩子哭闹得厉害而对孩子让步,孩子就会得到一个经验:可以通过自己的哭闹来迫使父母让步。

最后要提醒父母的是,在这个例子中,孩子表达对打断自己活动的不满甚至生气并没有什么不对,父母要允许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而且父母要鼓励他们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愤怒,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尊重父母,就像父母对孩子生气并不意味不爱他们一样。关键是表达的方式,要以一种能够自我控制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无法控制的非理性行为,如哭、闹、骂、摔东西等。父母是孩子学会控制愤怒的最重要榜样。

10岁的男孩维利非常聪明,也非常顽皮,在家是个让爸妈头痛的“皮大王”,在校是个让老师生畏的调皮学生。他总是在不停地惹麻烦,父母常为他的事而发生矛盾。父母与他的关系处在不稳定中,母子关系尤其紧张,因为他总是不听妈妈的话。因担心他会学坏,父母有时会严厉地管教他一顿,但这个孩子很会让父母产生内疚感,他会说:“你们如果打骂我,会对我的成长不利,会对我的心灵造成伤害。”他这一招很奏效。父母有时觉得管束他太费劲儿,也就放任自流。最后父母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带他来向艾普斯坦教授求援。

艾普斯坦教授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首先,通过与全体家庭成员的谈话,了解父母及孩子遇到的主要问题。他发现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父母双方的教养态度不一致,而且有时严有时宽,造成孩子的表现时好时坏。孩子常会被父母矛盾的方法弄糊涂。

其次,通过“积极行为表”和“消极行为表”,让父母在教育孩子的主要方面取得一致。父母双方坐下来认真商量,在孩子哪些行为应该被鼓励方面取得一致,把这些行为填入“积极行为表”中;把两人一致认为的孩子应该克服的缺点填入“消极行为表”中。聪明的维利也参加了父母的讨论,他提出一些建议:“我觉得自己还有些行为也值得肯定”,“也许在缺点栏还可以加上这一条。”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不折不扣地按照两个表来执行了。父母把这两张表贴在家中所有人都看得见的地方,每天根据孩子的表现对其评定,积极行为做得好就画一颗五角星,消极行为出现就画一个黑三角。星数累积到一定的数目,父母就要执行预定的奖励,如和孩子一起去郊游,或允许孩子做最想做的事,或给孩子买盼望已久的东西。如果三角数累积到一定的数目,就对其实行相应的惩罚,如取消某一次有趣的活动,或不能享用某种好吃的东西等。

这些还不是全部。因为男孩已在学校上学,所以他在学校的表现也应该纳入被考察范围。艾普斯坦、男孩的父母和学校的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领导,就维利的问题开了一个圆桌会议。大家就在校期间,维利哪些行为应该被肯定、哪些行为不被鼓励进行讨论,同样填写了“积极行为表”和“消极行为表”。然后由班主任每天填写后,交给维利带回家中,好让父母及时了解他在校的情况。维利的老师非常配合,因为他希望班上出现一个聪明而好学的维利,而不是现在让他头痛的维利。

维利的父母对这次咨询进行了积极配合。他们惊奇地发现,无法无天的儿子在“积极行为表”和“消极行为表”的对照下,进步惊人。只用了一个月,他的星数就大大超过了三角数,而且良好行为较为稳定了。

猜你喜欢

维利消极孩子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维利西呱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维利床下有鬼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马基雅维利军事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