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痛缠身夏打“伏针”
2000-06-07单永华
单永华
一个炎热的下午,针灸科"冬病夏治"门诊跟往常一样,一开诊就坐满了来打"伏针"的病人。一回生,二回熟,这些同病相怜的病友见面后亲切寒暄,互祝健康。当然,他们谈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身体。这不,两位"插兄"谈兴正浓。
"唉!"一位戴眼镜的病人说:"当年上山下乡年轻气盛,热了、出汗了,井水一浇,好不爽快。可是现在,却落了个浑身关节疼痛的毛病,两腿膝盖骨一天到晚凉嗖嗖的。一到冬天,关节又肿胀、又酸痛,厉害时寸步难行……听说打伏针能治这病,我就来了。"
"我也是来打伏针的,"另一位略显沧桑的中年人道,"跟你一样,我以前一百多斤的担子肩上一挑,能走几十里山路。现在经常腰酸背痛,天一冷,颈后就僵硬板滞、酸痛麻木。右侧肩膀痛得不能抬举,连字也不能写。去年在针灸科坚持治疗了一个夏天,到了冬天,果然症状减轻了很多,手也能抬起来了。所以我今年又来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嘛!"
这两位病人患的分别是慢性关节炎及颈肩综合征,均属于中医学中的"痹证"。何谓"痹证"?痹,即经脉痹阻不通的意思。祖国医学认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留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一般人们熟悉的"鹤膝风""痛风""漏肩风""腰腿痛"等,均属于痹证范畴。
每年夏季,我们都要开设"冬病夏治"门诊。"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反向思维的运用,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针刺(俗称"打伏针")或艾灸(俗称"施伏灸")、敷贴,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这也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
针灸治疗中老年人常见的各种痹证,其总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舒经通络。在传统打"伏针"以温针(以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点燃加温)为主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辨证再配合各种艾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等)、火针(特制的针具燃烧后刺入)、刺络拔罐、穴位注射、远红外照射等方法,效果更显著。一般在7~9月施行治疗,每个疗程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需坚持二三年。
冬病夏治,内病外治,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广受群众的欢迎。除了痹证,它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冬季好发病也有显著疗效。在江南一带,很多人通过"打伏针""施伏灸",获得了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