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孩子病上添病

2000-06-07

大众医学 2000年7期
关键词:抗焦虑神经症神经质

一个小男孩因感冒不能上学,他父亲给他量了体温,并当着他的面回答了孩子母亲的询问,说他体温是99(华氏)度多。孩子本来准备起床玩耍,但听了父母的对话后,就一直静静地躺在床上,完全服从医生与父母对他的治疗和照顾。直到他父亲再次为他测量体温,并告知他一切正常时,他才长出了一口气,问父亲他是否真的不会死了……孩子的父亲本已对他当天的反常表现疑惑不解,此时就更感到奇怪,便问他为何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回答说:“你早晨说我体温是99度多,而开水的温度是100度,我想我的身体会沸腾起来,肯定就要死了。但我看到你们都很镇定,就想:我也不能做胆小鬼,也要勇敢地死去。”他父亲听后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于是给孩子解释了他所说的体温是华氏单位,而他指的开水温度是摄氏单位,并进一步解释了两者之间的不同。这时孩子才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使我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让我认识到:在孩子生病时,父母的镇定自若可以对他们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啊!然而,作为精神科医生,我看到更多的,却是父母在孩子患病时过分紧张,导致孩子出现一些本不应该有的病态表现,使病情加重或复杂化,增加了诊断与治疗的困难。

那天,一对夫妻带着他们5岁的女儿来找我看病。这个女孩近半个月来经常出现频繁的抽搐,曾经到多家医院的儿科、神经科就诊,一直未能确诊。在详细了解病史后,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即该患儿在母亲在场时病情发作的次数多些。此外,我也观察到,孩子母亲对患儿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格外关注,并显得紧张不安。由于疾病发作时患儿没有意识丧失的情况,我考虑她患的是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神经症)。

为进一步验证诊断的可靠性,我对患儿的父母进行了人格测验。测验结果提示,孩子母亲有明显的神经质人格特征(敏感、疑虑、易紧张、遇事多持悲观态度等)。我还了解到,患儿在以往患病时,其母亲经常表现得过分紧张,如患儿感冒,她就立即给孩子服抗生素,甚至要求医生给静脉滴注抗生素,而且还不停地问患儿,病是否加重了。由于她自己患有哮喘,就经常担心孩子会哮喘发作,因而不时去听孩子喉咙里的声音。在经常经历这样的刺激之后,这个患儿在生病时变得格外紧张,并夸大自己的不适。这样,母女之间相互影响,也加重了这位母亲的紧张和相应的行为。这次患儿发病后,她母亲惊慌失措,当着患儿的面哭了数次。在确定诊断的基础上,我对患儿的父母指出,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孩子母亲在孩子患病后的紧张行为导致了患儿目前的情况。因此,我对患儿采取了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治疗,并要求她母亲回到工作岗位,由她父亲照看患儿。

经过将近两个星期的治疗,患儿的抽搐完全消失了。此后我又逐渐将抗焦虑药物减量、停用,患儿仍保持正常,并愉快地回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中间。

从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来看,幼儿常十分迷信和崇拜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无所不能。当幼儿患病或有些不适时,有神经质特征的父母亲会对孩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紧张或关切,往往使孩子更为紧张。因为他们认为平时无所不能的父母都紧张到如此地步,说明自己的病情很危急、很严重。久而久之,这些儿童就形成了与自己父母类似的行为方式,表现得对躯体的某些变化特别敏感和多疑,成为具有神经质基础的儿童。在他们遇到某些心理冲击时,就会出现神经症的症状,成为儿童情绪障碍的患者。父母这类行为的另一个负面作用是,其子女在患躯体疾病时,会产生严重依赖父母的现象,而且情绪非常敏感,变得更脆弱、更骄横、更疑虑重重。甚至这些孩子在成熟之后,当遇到较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患躯体疾病时,都极易出现过分的情绪反应或其他神经症样表现,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退缩,表现出儿童样的行为。这样的人格特征使他们终身都笼罩在神经症的阴影之下,而无法很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父母可能将神经症素质遗传给了子女,但更需引起重视的是,这些父母在养育患儿的过程中,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学到了神经质的行为方式。因为后者本来是有可能避免或纠正的,至少不会加重经遗传获得的神经质特征。因此,有神经质素质的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意避免将自己的神经质的行为方式传给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生病或遭遇挫折时,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自己的紧张情绪对孩子产生不良作用。此时,最好的做法是,以平静的态度安慰孩子,让孩子知道生病或遭遇挫折是很常见的,而且也是很容易克服的。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给孩子举例,如告诉孩子自己曾经生过什么样的重病,又是如何恢复的,或自己曾经遭遇过何种挫折,自己是如何克服的。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孩子逐渐接受正确的行为方式。

对于这样的情况,医生不仅需要为患儿治疗,更重要的是还要为其父母治疗,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消除患儿与其父母之间相互的负面影响。接受这样系统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有可能的话,最好找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进行治疗。对患儿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其明显的焦虑情绪,但具体做法则因人而异。比如,医生会在认真检查之后,以比较放松和亲切的态度当着患儿的面对其父母说,患儿的病是一种不太复杂的疾病,是可以治疗的。这样的保证和暗示不仅可以使患儿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也会使其父母情绪有所放松,减轻他们不良情绪对患儿的影响。必要时,医生还会考虑给患儿口服小量的抗焦虑药物。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父母难,作明智、理智的父母更难。天下的父母们,切莫让孩子病上添病啊!

猜你喜欢

抗焦虑神经症神经质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酸枣根汤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
逍遥散对卵巢切除联合慢性应激大鼠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蒙药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心血管内科的神经症的治疗研究
咪达唑仑抗焦虑治疗对择期腰椎手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寻根压力
神经质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