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功能”多拒绝怪可惜
2000-06-07刘世熠
刘世熠
午睡之争
睡眠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民间有所谓“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之说。对“夜图一宿”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并无争议,但是关于午睡的功过是非,却历来争论不休。
我国自古以来推崇午睡,长寿者中不乏有午睡习惯者。新加坡的医生认为,午睡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有助于恢复精力和体力,也可以稍稍让心血管得到“休息”。
古代欧洲人则认为,每一次午睡便增加一次和死亡接近的机会。甚至10年前,美国、日本等国家仍将午睡视作“禁忌”或“懒惰”,理由之一是午睡可导致“睡眠惰性”,会降低工作效率。最近,以色列又有人认为午睡对老年人有害无益,因为午睡时心率、血压和夜晚睡眠时一样降低,而醒来后又会上升,如此“高高低低”的变化,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有益无害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午睡呢?这要从睡眠谈起。
人的睡眠主要受制于天体运行,并和所处地理或空间位置有关。地球上人的生活节律是一昼夜24小时,若生活在400~500千米高空的宇宙飞船中,睡眠主要受制于“空间节律”,昼夜之比则变为0.75小时∶0.75小时。生活在纬度35°以下的居民,如我国的南方、欧洲南部、南美洲等地,都有午睡习惯,在炎热的夏季更是如此。最近,对无人工照明的地洞或潜艇环境的研究发现,人在一昼夜中有两个自然睡眠“峰期”,“主要峰期”在午夜2点左右,“次要峰期”在下午2点左右,证明午睡符合自然睡眠规律,而非“懒惰”所致。所以午睡不但符合自然睡眠规律,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
人的睡眠有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之分,慢波睡眠中“深度慢波睡眠”越丰富,对健康越有益,如α-肿瘤坏死因子、生长激素等均在此时产生。但是,即使健康成年人,“深度慢波睡眠”仅占整晚睡眠的15%左右,而午睡的特点是“深度慢波睡眠”较丰富,因此可以补充晚间睡眠之不足。
日本、北美洲某些国家相继出现过度疲劳所致的“过劳死”,多发生在下午2点以后。世界各国发生车祸的第二高峰和北美洲滑雪运动事故的高峰,也是在这一时段。午睡可预防上述事故的发生。
在这些事实的有力证明下,北美洲、日本等改变了对午睡的态度,不少公司推行新的作息制度,以利于员工午间能打个盹。1995年在巴哈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睡眠研究大会”中,曾专门组织“午睡焦点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午睡有益于健康和养生。
如何午睡
不同年龄的人对午睡要求不尽相同。新生婴儿平均每昼夜要睡15~18小时。5岁前儿童宜卧床午睡,时间也可适当长些。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午睡,以不超过1小时为宜,以免睡醒后昏昏沉沉。“上班族”尤应如此,时间可以更短些。同时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躺、靠、打盹都行,但是务必在午间进行。至于老年人,一般夜晚睡眠中“深度慢波睡眠”较少,尤其宜在午睡中加以补偿,时间可超过1小时。但是,严重失眠者不宜午睡,以免干扰晚间睡眠。午睡宜在自然或人工光照下进行,如果光线太暗导致午睡时间太长会影响晚间睡眠。如果睡眠时呼噜很响或鼾声如雷,表示存在呼吸道通气不足,应及早就医,以保证睡眠安全,利于养生和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