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斐与龟兹佛窟人体艺术
2000-06-06雷茂奎
雷茂奎
冯斐同志是新疆博物馆研究员,国家一级摄影师,新疆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新疆丝路摄影协会主席,新疆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多年来从事文物摄影工作,编著有《龟兹乐舞壁画集》、《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艺术》、《龟兹佛窟人体艺术》等,并在十几部有关新疆历史文物摄影著作中担任副主编、主摄影和编委。他的部分摄影作品在30多个国家展出,多次受到国家出版部门和新疆文联的奖励。
文物摄影属于纪实摄影范畴。它要求清晰真实地反映出文物的本来面目,为社会学家提供科学研究的形象资料。它的特征首先在于史料性,其次是知识性。当然,还要有艺术欣赏性。
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大国,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它的都城和中心地带在今新疆库车县境内。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西域,二世纪以后逐渐为当地居民所接受,从三世纪到六世纪,达到兴盛时期。各地纷纷凿石窟,绘佛像,建寺院,佛事大兴。龟兹石窟的开凿和画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龟兹佛窟包括克孜尔、库木吐拉、森木塞姆、克孜尔尕哈、吐呼拉克艾肯等,其中绘有大量精美灿烂的佛教壁画。
冯斐同志从1973年开始,历时3年,完整地将这些壁画全部拍摄下来。洞窟里没有电灯,若使用闪光灯,照片色调偏冷,光线不匀,色彩还原也不真实。他决定用自然光拍摄。他试用锡纸反光,光线均匀了,但色调还是嫌冷。后来他用锡纸和白报纸相间铺在地上作为反光板,终于拍出了色彩还原真实的照片。然而洞窟只有一面进光,阳光照射不到,他只好跟着太阳的转移,拍摄洞内不同角度的壁画。至于洞内中心柱两侧、甬道和后室的壁画,因为光线更暗,只得不断挪动反光板,采用多次折射的办法拍摄。洞内地方狭窄,只能佝偻着身子艰难地蠕动。洞口多在半山中,上下不便,他曾多次摔伤腰腿。每天啃干粮,喝冷水,还常常忍饥挨渴。长期在荒山昏洞里工作,弄得一身黄土,满面灰尘。夏日夜晚,还要饱受蚊虫叮咬。如果没有一点吃苦“修行”的精神,是无法取得这些摄影“正果”的。
值得重视的是,他在拍摄龟兹壁画的过程,发现壁画中有许多袒臂露胸的佛陀、半裸的菩萨、全裸的乐伎和世俗人物形象。这使他惊喜,并引发出一个学术思想——有观点说,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绘画中,几乎没有严格意义的人体艺术;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人体画,但却是与荒淫的“春宫画”联系在一起;还有观点认为,中国“四千年轩辕衣裳而治”,没有自已的人体艺术,它是西方的“舶来品”;更有甚者,说在我国古代和近代美术中,人体这个题材尚属空白。他想,龟兹壁画中的人体绘画难道不是出现在东方?!难道不是出现在古代?!难道不是出现在中国?!带着这个疑问,他进行了研究,并从自己所拍摄的龟兹壁画照片中选择有关人体绘画的部分,编成了《龟兹佛窟人体艺术》摄影画册,1992年8月交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专题摄影画册。他还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三万余字的论文,作为画册的《引言》。从“龟兹石窟人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全裸和半裸的人体艺术”“龟兹人体艺术的造型特色及绘画风格”、“龟兹人体艺术与佛教之关系”、“龟兹人体艺术溯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定大约在公元三世纪,中国的龟兹洞窟中就有了大量纯正高雅的人体绘画艺术,有力地批驳了“中国正统绘画中没有严格意义的人体艺术”,“中国近代美术中,人体题材尚属空白”的观点。他的见解极富挑战性,是勇敢的学术理论建树。关于龟兹裸体绘画艺术是来自印度、希腊、健陀罗的“舶来品”,还是来自当地性崇拜岩画自身的发展;龟兹裸体绘画与印度石窟壁画,健陀罗造象艺术究竟有哪些异同;以及与之相关的许多学术见解,冯斐的观点只能是一家之言。他很希望开展认真的探讨。
作为一个文物摄影家,冯斐同志的龟兹壁画摄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拍摄的壁画照片用光恰当,角度准确,色温适度,色彩还原饱和,图象清晰真切,显现了壁画本来面目。同时,除了对壁画进行了整体拍摄外,他还作了局部和细部拍摄,这就为观赏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全面详细的资料。同时还应指出的是,只有当文物摄影家同时又是文物研究者,才能更深入地掌握文物摄影的特殊要求,拍出更具研究价值的文物摄影作品。
世界上最美的是人体,我国对人体美的研究方兴未艾。冯斐同志的《龟兹佛窟人体艺术》定会引起文物摄影和有关研究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