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的旅行

2000-06-06

大众摄影 2000年4期
关键词:摄体微距倍率

薛 佳

人观察物体,通常的视觉习惯是离远一些看整体轮廓,走近一些看表面细节。为了看个究竟,有时要离得更远或贴得更近,但仍不能让我们满足,实在是视觉有限。如若能把这种看的方法推向极至,则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视觉旅行:从所在的地方我们拔地而起,所有大的东西会随着距离的拉远而越来越小,逐渐拼成一个个板块。板块又继续缩小与其它同样的板块结合成一个整体,最后变成一个没有细节的蓝色球体。若能继续远离,甚至无数星球组成的银河系也会变成一个视觉中的光斑,飘然而去……。该回去了,我们冲向地面,一切小的形体会变得越来越大,我们会不断地看清细节,而“细节”随着距离的缩短又变得巨大无比,在其表面又有了新的细节……。感谢当代科技,感谢摄影,使我们一头看到了河外星系原来如此,另一头看到了组成物质的原子晶像如此原来。在这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中,“近大远小”这一习惯了的视觉定律变得那样具有相对意义并耐人寻味。

把大的东西在视觉上变小容易,离远点看,离远点拍就行了。把小的东西变大不易,要借助光学放大设备,(目前最极端的放大仪器是电子显微镜,但它已离开了通常意义上的光学成像范畴,不是本文所及。)这在摄影上大致可分为三个范围:其一是让普通相机逼近拍摄,称作近距摄影,拍摄的物体眼睛能看得很清楚,只不过小一些而已,而普通相机在常规距离上却是把大变小的,所以得设法使被摄体成像尽量大,现成的方法当然是逼近一些拍;其二是用普通相机加专用设备,距离被摄体更近,称为微距摄影,拍摄的物体人眼仍能看清楚,但已小得无法分辨细节,物体在底片上的成像或等于或大于被摄体,再借助后期放大,就能把它展现得清清楚楚了;其三是借助于光学显微镜,叫做显微摄影,一般来说,拍摄的物体小到一不小心就找不着了,或者根本就看不见。此时摄影镜头被改称为物镜,来自物体的光线要经过物镜和目镜的配合再到达底片,形成数倍或数百倍于原物大小的影像。

《蓝宝石》 体视显微镜;底片倍率约10X;显微镜聚光灯加雷登80A滤光片照明;柯达EPP 35mm反转片。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范围互相并没有截然而止的区分界线,专用的照相显微镜可以从数倍一直放大到数百倍,而用照相机也可以将物体放大数十倍拍摄下来,分成三部分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并按习惯大致划分而已。

近距摄影

由几何光学的成像原理可知,要把被摄体在感光胶片上形成清晰的影像,必须调整物距(镜头至被摄体的距离)和像距(镜头至感光胶片的距离)的比例关系,我们不断地转动镜头的调焦环以把焦点落在不同距离的被摄物上就是在调整这个比例关系。拍摄的距离越近,要求的像距也就越大,当我们从无限远转动调焦环,在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取景器中,会看到“清晰点”迎面而来。初学摄影时,我总恨相机镜头的调焦环为什么不能多转半圈,以便更近一些拍摄。其实,实际情况远非那么简单。在使用标准镜头近摄到距离50公分以内时,像距要大大地延长才行。使用自带皮腔的相机或者使用微距镜头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变化。

无论使用何种相机和镜头(技术相机除外),都有一个最近的拍摄距离。这是我们使用普通器材近摄的死点,此时成像大小已被确定,想让影像再大些,就要使用近摄镜、近摄接圈、增距镜等专门的附件来帮忙了。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句,所谓近距摄影的实质是要将影像按我们的拍摄目的和质量要求“放大”,而不是非要“近距”不可。

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的方式是近距摄影的扩展,基本原理一样,无非就是把像距拉得更长,待物距与像距相等时(×2倍焦距处),影像已和实物一样大小了。继续拉长,待像距大于物距后,影像才真正称得上是放大。

《普通酸性定影液中的杂质》透射显微镜;底片倍率约40X;显微镜偏光照明系统;正交偏光加雷登80A滤光片、柯达EPP 35mm反转片。

如果说近距摄影是把能看清的东西原样清晰地展现的话,那么微距摄影则开始深入到肉眼所不能分辨的物体表面细节之中,视觉在这里才开始了具有技术含义的延伸。当我们拍俗了黄山云海,摄足了长城四季,又把美人儿弄得不是美人之后,干嘛不试试黄山松针叶的棱角,长城砖缝里的一粒沉沙或美人睫毛上的一滴泪珠呢……。

话还得说回来,无论拍什么,总还要说点方法,否则,摄影一事无成。

刚才提到在微距摄影中,我们为了得到大于实物或数倍大于实物的影像,不得不令像距长出物距许多,这样做违背了普通镜头的设计初衷。普通镜头的设计校正基点是物距长像距短,为的是把大变小,我们却非让它把小变大,有点儿赶鸭子上架的味道,赶是赶上去了,但弄得很累,效果当然也不好。与其生拉硬扯,何如各尽所长,把镜头倒过来不就全舒服了吗?所以“倒接镜头”就是微距拍摄最“急功近利”的好方法。当然,还可利用近摄皮腔、接圈等附件,但是真正用于微距摄影并能获得最好影像质量的还是微距镜头。

在普通摄影中,为了获得较大的影像,就要选用较长焦距的镜头,可随着焦距的变长,最近调焦距离也远我们而去,若想近摄,镜后的像距就要变得老长才行,而在这个长度下改用短焦距镜头,已可将影像放大数倍了。但焦距长些也自有好处,例如中长焦距微距镜头,使用它们是为了扩大工作距离,以便布置灯光,安置光帐,架设道具等等,拍摄活物时也可尽量减少一些惊扰。还有就是透视问题,普通摄影中透视的变化是因拍摄距离的变化而决定的,微距摄影中仍遵从这个规律,拍摄距离稍远,被摄体透视变形会少许多,这是在科技摄影和广告摄影中必须考虑的。

《D-76显影液的结晶》透射显微镜;底片倍率约18X;显微镜自身照明系统加雷登80A滤光片;柯达EPP 35mm反转片。

微距摄影中影像被放得很大,曝光时要紧的是保持相机的稳定,任何轻微的抖动都将导致拍摄失败。使用重三脚架等支撑设备、预升反光镜、锁定可调部分、用快门线触发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在操作完相机后一定要静置数秒再开启快门,既使如此,外景拍摄时的风吹草动还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一揽子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闪光灯作主光源,所幸微距摄影可让闪光灯距被摄物很近,自动闪光会提供高达万分之一秒以上的瞬时。

显微摄影

显微摄影比微距摄影更向微观深入,进入了这样的领域,除去经常作微观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少数专业摄影师外,大多数人很少能直接面对这样的“世界”。因此,多数人的视觉记忆来自于传播图像的“强迫”,而大约不是自己的主观视觉探索。

显微摄影也在产生着大量的图片,其目的不是为了什么“创作”,而是为了科学研究。它从证明什么出发,为的是“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的图片在读者的视觉记忆中或许找到的只是科学研究的共鸣,而不是“生活经验”的反射。

然而,尽管显微摄影的图片容易流于枯燥,但其中的一些内容被注视时,会与人的生活、与人在想象的空间早已建立的“网站”碰撞出一些火花,新鲜感在这时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精子攻破卵胞的瞬间;无历史无人类之前的一只什么虫子等等),因为,显微摄影毕竟延伸了我们的视觉。

在显微摄影范围,延伸视觉的工具已不是照相机镜头,而是显微镜。去除了镜头的照相机装在显微镜上只起片盒的作用。专门的照相显微镜根本不用照相机机身,而是有自己的专用片盒,可以拍35mm胶片,也可拍一次成像和4×5″页片,对焦、光圈、曝光全在显微镜上操作完成,除了连续照明外,甚至装有闪光灯和色温表,自动曝光系统既可点测光也可中心重点测光,曝光补偿、倒记数显示等等,一应俱全。

《D-76显影液的结晶》透射显微镜;底片倍率约18X;显微镜自身照明系统加雷登80A滤光片;柯达EPP 35mm反转片。

最易接近我们的视觉观察习惯,能与微距摄影接轨的是体视显微镜。这种显微镜可以从数倍一直拍摄到百余倍,设有光圈装置,在低倍率时收小光圈有适当的景深,高倍率时收小光圈可改善影像质量,但继续收缩光圈,影像质量又会因光线的衍射而急剧变坏,倍率越高这种现象越严重(顺便说一句,这种现象在微距摄影时也是十分突出的),选择光圈时必须在景深和清晰度以及倍率之间找到最佳值。

比较常见,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能够代表显微镜家族的是透射显微镜。透射指的是使用透射光源,在这种光源下被摄标本就要透光,就需要制备透光标本。

制备标本是专门的技术,物体被切成、撕成、磨成、压成、抹成、结晶成“薄片”,标本才会变得透明。摄影的光线有普通光、红外光、紫外光、萤光、偏振光等等。

透射显微镜的倍率变换是通过转换镜头(物镜)来完成,高倍率下对焦后距离物体近到毫米左右,已无景深可言,保证影像清晰的重要步骤就是精确对焦,靠精密的微调机构移动物台(承载标本的可旋转平台)来找焦点。在曝光上遵从摄影的基本技术,比如亮背景或暗背景(显微摄影中称亮视野或暗视野)的曝光补偿等等。

象普通摄影必须了解掌握照相机一样,从事显微摄影必须对显微镜有透彻的了解,这不是本文区区几段文字所能说清的,就此停住吧。

微观摄影以小见大,宏观摄影以大见小,从相对意义来说,世界无大无小。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求知的或者说贪婪的视觉,究竟要延伸到何处才能算完呢?也许永远也不会完。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只要视觉延伸到的地方,摄影一定跟着就到!◆

《珊瑚与缝隙中填充的沙粒》体视显微镜;底片倍率约12X显微镜聚光灯加雷登80A滤光片照明,柯达EPP 35mm反转片。

猜你喜欢

摄体微距倍率
多种额定起重量的双小车桥式起重机
微距下的昆虫
生物学实验室反光物科研图片的拍摄
FANUC0iD系统速度倍率PMC控制方法
大师教你微距摄影
一种智能加工系统中的机床倍率控制方法
拉伸倍率对BOPP薄膜性能的影响
漂亮的微距摄影作品欣赏
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