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哈镜,西洋人炮制的China

2000-06-05

电影画刊 2000年2期
关键词:末代皇帝路易丝战犯

最初认识到意识形态对电影的影响是在大学里,看《日瓦格医生》:

红军师长和政委为日瓦格医生的去留吵架。

师长说,这儿我说了算。

政委说,我代表党。

“我可以把你拉出去枪毙。”

“你敢把党拉出去枪毙?”

看到这里,我们放声大笑,并由此跳出了那些社会动荡和爱情磨难。

不论原作者帕斯杰尔纳克的立场如何,米高梅公司都不会在片中为社会主义苏联歌功颂德,影片完成于1965年,冷战尚未结束。

据说美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和我们的不一样,没有按东西半球布局,美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醒目无比。这是人家的思维方式。

《北京的55天》是一部以清末为历史背景的影片,片中慈禧太后与踏上中国领土的查尔斯·赫斯顿和大卫·尼文一样高鼻深目。好莱坞的庞大规模和精细分工更多地表现在服装和道具上。

这种“洋相”并不是从《北京的55天》开始的。早在1937年,奥斯卡影帝保罗茂·尼就在《大地》中扮演了一位中国农民王龙。影片展示了上个世纪末中国农村的生活:风暴、饥荒和飞蝗蔽日的灾难场面及主人公的坚韧顽强,都表现得真切感人,路易丝·赖纳也因为成功塑造王龙妻子阿兰的形象蝉联影后。

感情是可以超越人种、时间和国界的。

异族的外貌会影响观众的认同,但《大地》并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

《末代皇帝》结束了这种角色分配传统,影片几乎动用了西方影坛所有的华裔演员,并使他们从扮演东方下层小人物,升位到纯正的中国人。

《末代皇帝》当年就在中国公映了。

中国观众看到,西方教师庄士敦向小溥仪揭示了自由民主的真谛——(若干年后,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奥地利登山运动员和少年达赖在《西藏七年》中重演了这一主题)——经过长期改造,溥仪终于成了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在“文革”岁月中,这位被特赦不久的战犯溜回紫禁城,在宝座上寻找当年的体温,还告诉那里的孩子“我是中国的皇帝”;而改造他的管理所长在“真正的革命者”红卫兵眼里只是“牛鬼蛇神”。

溥仪在战犯管理所里说,人是不可能被改造的。

《末代皇帝》中,改造干部对战犯的歇斯底里只是偶尔发作,在《西藏七年》里的蹒代表就是穿着礼服的强盗,《尼克松》里的毛泽东就是坐上大堂的怪人,前者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没有一点尊重,后者就是满口脏话的木雕泥塑。

共同特点是思想简单,作风粗暴,没有起码礼貌。

《西藏七年》的导演让·雅克·阿诺拍过《玫瑰的名字》、《熊》、《情人》,享誉世界;《尼克松》是大导演奥利弗·斯通的作品。

想来想去,只有《红色小提琴》的中国部分称得上环境真实,人物可信,可以不用生硬这两个字。这也促使观众对影片的其它部分产生信任感。

《红色小提琴》涉及到的,仍是“大化大革命”。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偏见和真理是二位一体的。

1、 大卫·里恩导演的《日瓦格医生》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奖。

2、 《北京的55天》工作照

3、 《大地中的保罗茂·尼和路易丝·赖纳,这种中国妇女扮相在1987年《太阳帝国》中还可以看到

4、 《末代皇帝》导演贝托卢奇在中国有了空前知名度

5、 《尼克松》又译作《白宫风暴》、《惊世谎言尼克逊》,在美国上映后引起争议

6、 《西藏七年》又译《西藏情史》、《火线大逃亡》

猜你喜欢

末代皇帝路易丝战犯
“末代皇帝”配眼镜
《末代皇帝》:记忆与图像
透过泪眼感怀爱
烧钞票
第一曲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