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一块金子”——韩寒
2000-06-05□王志东
□王志东
一名18岁男孩子,以近乎执拗的方式和周围的世界对峙:一方面他是写作高手,全国作文大赛冠军,所著的22万字的长篇小说在京、沪、杭畅销一时;另一方面他拒绝学习,拒绝应试教育,数理化三门成绩加起来只有60分,包括语文,思想品德在内的7门功课高挂“红灯”。他称自己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反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小混混,为此近期他休学回家写作。他本身也正成为引发对教育制度讨论的导火索。
韩寒最不屑别人称他“少年作家”“天才少年”,他说叫韩寒就行。
6月12日,上海,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18岁的男孩韩寒在他的家中,一个距市区100公里的朱泾镇接受采访的,他穿着肥大满是兜儿的裤子,一会儿拍篮球,一会儿接要与他谈人生交朋友的电话,录音机里一直放着高晓松的《青春无悔》。
这是个外表玩世不恭又灵气逼人的少年,他挑剔而怀疑的目光,直抵人生要害的见解,让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惊羡。
(一)
韩寒是在4月的一个上午平静地离开他的母校——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的。没有人送行,他也没和同学告别,没带一本教材,因为课本已被他“幸福”地踩烂了。
他这样解释休学原因:“早有这念头,但学校有个操场很诱人,现在正修理,不能踢球,也就没什么可留恋的。另外,我在报纸上公开反对现行教育制度,但一面又在上学,我不想自相矛盾。”而所以办休学,是因为自己还想参加“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如果没有学籍是不能参加比赛的,还有,旅行时凭学生证可买到打折票。
记者问,当你每天看到同学背着书包上学你会自卑吗?“不会。相反他们羡慕我,他们太可怜了。每天上学就是正经事吗?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
5月,自称“同龄人中顶级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发行。
6月10日、11日,他在上海首次签名售书。
韩寒说,签售是想看看自己有多大号召力。7月,还将到外地签售。同时准备出版自己的散文集《零下一度》。
韩寒坦陈写作《三重门》是想总结一下:“有许多承认应试教育阻碍个性发展,现行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但没有人肯去系统地写出来,我一向很为自己骄傲,我也想引人注目。”
所谓“三重门”就是一个高中生的人生“三重门”:礼仪、制度、考试。韩寒感到一个人没有必要太拘泥这一些“规矩”,不该受束缚。《三重门》用一种类似《围城》手法写中学生。韩寒说,钱钟书的语言用来讽刺人很舒服,所以就借来用用,以后要还的。
韩寒与周围的对抗是从高一发展到高潮的,他语出惊人:
“我不爱语文,我完全不懂主谓宾定状补是怎么一回事,我完全不了解知道‘凸字的第二划有什么意义,我从来不觉得《荷塘月色》是哪门子好文章,为什么编教材的置朱自清这么多好文章不选偏选一篇堆砌词藻华丽空洞的《荷塘月色》?我永远想不通许多除了考试、这辈子再也用不到三角函数的人为什么还要被逼着去学……”
他还认为学语文秘诀有二:一是不看语文书;二是不看作文书。这些东西赚人的钱又阻碍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数学只要上到初二就够了;物理、化学只学一两年就行。
(二)
韩寒称考这所有着80年历史的名校是因为女朋友在这里。但考试成绩离录取线差10多分,韩寒就跑到松江二中体育教研室自荐说,我想到你校读高中,我有长跑特长。结果一试,测试他的教师惊讶地说,你极有培养前途,录取你不会有什么问题。
了解韩寒的人都说,他的问题并不在于他学不好,而是根本拒绝去学。中考时数学满分120分,他考了117分,到了高中,他完全放弃了学习。
上语文课时,老师发现他不记笔记,就找他谈,他说自己的语文是班上最好的。老师问那为什么考试不及格?他回答原想正好做到60分就不做了,谁知道算错了两分。
语文老师也说,韩寒看的书确实多,从钱钟书、林语堂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但命题作文成绩一般,错别字很多。
1999年3月,上海《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等7所名校举办了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一鸣惊人,获得一等奖,他是惟一选送3篇全部入围的获奖者,其最精彩的一幕犹如曹植巧赋七步诗的情节:韩寒因未收到通知而没有参加复赛,考官破例当场出了一个考题,即将一张白纸扔进半杯水中,对他说:“就这个题目,你写吧。”一小时后,《杯中窥人》写就,韩寒从白纸被水浸湿引申到人从出生到被社会浸染的过程,逼人的文气令在场的考官叹服。
《萌芽》主编和北大教授对他的文章这样评价:文字老练到实在不像是出自他这个年龄的手笔,但这种老练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由的流露。
1999年他在课堂上写了一年的小说《三重门》脱稿。
这一年期中考试7门功课不及格,只好留级,他戏称读“高中本科”,父母苦口婆心,两个副校长、3个教导主任去家访,并安排老师单独指导,韩寒依旧“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韩寒的母亲在一个小镇的就业劳动服务介绍所工作,她对儿子很担心,高中不毕业,恐怕连找工作都成问题,没有工作就没有饭吃,还谈什么写作。在金山报做编辑的父亲韩仁钧表示,儿子走到这一步,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三)
韩寒肯定地表示,重返校园是不可能的事儿,因为他已找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他对母亲为之担心的今后面临的文凭社会并无惧意。
他觉得那些需要看文凭的工作都不是他喜欢的工作,至于生活来源也不必担心。他说最近一个文学网站要他去做文学编辑,河北一家杂志也发出邀请。
据说,“新概念”大赛后,北大、复旦的一些教授非常欣赏其才华,都试图劝说他努力完成高中学业,将来被招进大学,但在韩寒看来,无论是教材还是学校环境的软条件都令他无法容忍。
韩寒说,上海一所中学以我的在“新概念”中的作文为试卷出了7道选择题,我做自己写的文章时,却错了4道。这包括中心思想等,还有一道题出得更绝,问我的文章到底选自以下哪个大赛:A、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B、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C、新概念首届作文大赛。你说这是什么玩意儿!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韩寒还在《新民晚报》发表了一篇抨击现行教育制度的爆炸性文章——《穿着棉袄洗澡》,他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越改越奇怪。
一位老文学青年认为,韩寒做了一些他的前辈和同学一直想做,但也许永远不敢做的事情,但他的勇气后面冒着与他的年轻非常相称的傻气。
一位作家认为,韩寒是个特别,对于大多数学生还要坚持全面发展。尽管他的知识面很宽,但有些写作必须以阅历为基础,他缺少的正是这样的阅历,在文章中,他所体现的却是成人的眼光,但毕竟由于年龄局限,对社会理解较偏激,易走极端。
一位特级教师表示,韩寒现象说到底就是现存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矛盾。
对于未来,韩寒不愿做打算,他只想走走、看看、写写。他认为文学写作,80%是天生语感,20%是后天看书,他将看更多的书。韩寒说他认为自己看过的书能达到大二水平。
正如韩寒的同学所言,他并不是所有中学生效仿的对象,更何况韩寒特自信“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编后:
韩寒休学了,走他自己的路去了。
无需责怪少年的离经叛道,也不必鼓励。
让梦想迸发出来,应该是成长中最快乐的事情。
(赵越琪摘自《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