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
2000-05-05王祖丽周军施会华
王祖丽 周军 施会华
课外活动作为一种教育途径相对于课堂教学在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多年来,在开展课外活动方面,我们做了积极探索,实施常规活动“超常规”学科延伸活动“大扩展”,课间活动“巧突破”的三大战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人人为创造之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常规活动“超常规”。学校常规类课外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理、自律、自我教育和自我保护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有重要作用而在常规活动中实现“超常规”突破,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里的“常规”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沿袭下来的经常的行为规律或通常的做法。要实现常规活动的“超常规”,首先要从创造灵活新奇的活动形式人手在课外活动中为学生树立鲜活生动的教育形象。比如,我校“红领巾监督岗”在公布检查情况的宣传栏上创办了“每日新闻”栏目,以校园新闻的形式宣传好人好事让学生了解校内外大事。在“文明礼仪值勤岗”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逐步摒弃了以往检查记分为主要形式的自我管理方式,而从树立“身正为范”、“以我为镜”的文明行为意识做起。
我校学生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通讯社”《校园纵横》校刊编辑组,校园内活跃着30多名“小记者”。学校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这些活动的阵地作用,使之成为学生表现自我、自我教育的主战场。《星星报》记录点点滴滴成长足迹;《蓝精灵》画面生动、寓意深刻;《浪花》、《点点报》……从这些富有新意的名字上就可以感受到学生身上洋溢着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
学校创造了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活动阵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逐渐打破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模式。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使“时时创造”、“处处创造”、“人人创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从而实现了教育效果的“超常规”。
二、学科延伸活动“大扩展”。
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课外活动则更鼓励学生“自导自演”,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1.图书角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读书习惯、扩大学生阅读量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和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各班成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们自己制订计划和规章制度,自己组织实施;拟规定,发倡议,排书序,做记录。图书角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看书,拓宽了阅读视野,而且培养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2.创造想像画与泰山彩墨画,开辟创造新天地。美術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扔掉手中的铅笔和橡皮”,大胆地直接使用彩笔作画,充分发挥创造性想像力创造出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创造想像画。几年来,在国际、国内各类美术绘画比赛中我校创造想像画兴趣班的学生有1000余件作品获金银、铜奖。今年5月,又有8件作品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创造幻想画大赛。
另外,我校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地理历史及泰山人文科学等知识,通过亲身写生观察,将泰山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描述与挥洒自如的彩墨画相结合而独创的泰山彩墨画,如《中华精神》、《东岳日出》《虎山春色》《飞来石》、《南天风情》《泰山古槐》等,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科技创造发明活动展现学生创造的潜能。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我校于1992年开始与市科协、科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办了创造发明学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双休日时间,聘请有一定创造理论和创造经验的专家指导学生的科技创造发明活动调动了广大家长支持孩子参与创造的积极性,架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体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桥梁。为了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检验创造教育效果学校将每年10月定为“发明创造月”,10月26日为学校“发明创造节”在此期间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突出创造这—主题如国旗下的演讲、班,会、墙报等。“发明创造节”这天,面向全体学生举行创造性活动竞赛,举办创造作品展对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形成了人人乐于创造,勇于创造的良好氛围。1997年在山东省“小学生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会”上,我校有18件作品获一等奖。我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创造教育展览先进集体”“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少先队功勋大队”等荣誉称号。1997年学校被命名为“山东省创造教育重点实验基地”。
三、课间活动“巧突破”。1.“快乐体育”大家都快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校分别在一至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间10分钟“快乐体育”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一年级的“娃娃跳”轻盈灵巧,趣“态”百出,逗人喜爱;五年级的“跳跳鼠”,飞挪腾跃,技艺高超,令人惊叹:他们有的单手跳,有的背手跳,还有的空手跳,形式多样,花样翻新;四年级的“角斗士”比赛,不仅仅是力量的比试还要求孩子动脑筋、想新点子……这些活动再也不是个别学生的特长表演而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2.“蓝精灵”跟小树“交朋友”。课间活动时间零碎,不利于活动深入持续开展但在“蓝精灵”护绿小队的工作中,却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双重突破,真正使“学”与”艺”结合起来。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培育出一盆盆鲜花,他们组织了“把花儿请进教室”主题活动;为了保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他们开展了“与小树手拉手”活动。每个队员都和小树“结对子”,签订“护绿责任卡”——护绿卡上记下了小树的名称、树高、直径也有护绿队员的名字班级,还有一项很特别,叫做“护绿队员对你说……”,队员们想法新颖而巧妙,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校同学都把小树当朋友。孩子们都说“要同小树一起长大”。
3.“紅领巾志愿者”服务校园每一处。“红领巾小小志愿者服务队”在校园内开展了“课间3个10分钟做好事活动”。小志愿者们利用课间10分钟把好事做到校园每个角落,他们臂佩袖章,头戴小黄帽校园内到处有他们活动的身影。在他们的带领下,现在“弯弯腰,捡起一片垃圾”;“低低头拾起失物交老师”;“抬抬脚,爱护小草”等已经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校园里一派新气象。
总之,学生的兴趣就是课外活动的方向,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就是活动的生命。学生只有在自已主动选择的活动里,才可能展开创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