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创造活力
2000-05-05管延祥徐瑞芳
管延祥 徐瑞芳
[按]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主战场。
所谓学科创造性教学课题组认为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所教學科的内容与结构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实现创造性地教;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主体体验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培养起主动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和个性实现创造性地学。
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深入挖握中小学各科教材中丰富的创造教育因素找准切入点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创造教育目标教学;二是要灵活运用一累列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如探索发现法、情境创设法、延伸创造法、借题发挥法、讨论争辩法、问题教学法等来实现学科创造性教学;三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选择和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主动探求知识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等。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和驾驭知识的主人。
以下是山东省部分创造教育实验点校在学科创造性教学方面的探素。
综观小语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课堂无生气,学生无兴致。对此,我校坚持把创造教育思想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滋有味,越来越充满话力。
通过角色转换激发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形象性、生动性是它区别于理科的鲜明特征。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我们通过角色转换,激活主体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话化教材,把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活力。
我校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的表达方法时,既不是把诗的表达特点直接塞给学生也不是通过学生的简单的讨论来实现,而是让学生变为诗人的好友,谈听到诗人吟咏此诗的感受。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争相发言。有的说:“我会夸诗好,寥寥几句,写出了春景的美好!”有的说:”我会赞诗妙:一个‘花满蹊,一个‘压枝低,渲染了花繁叶茂的景象!”“我会说杜兄手法真高明啊!赞花却写蝶舞与莺啼。”还有的另择思路,大胆评说:“老兄,这‘戏蝶若改为‘彩蝶,‘娇莺改为‘美莺,岂不更好?”话音刚落,有的反驳:“‘戏蝶、‘娇莺更能说明蝶的欢快活跃,莺的灵巧可爱,更有诗意,更耐人寻味,你改的‘彩蝶、‘美莺太直露了,还是不改为好。”
学生学习如此入境动情,原因是教师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变为诗人的好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此刻在学生眼里,诗人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人,而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常人彼此间能谈诗论道,能作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还可以对千古传诵的诗作品头论足!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的思维可以任意驰骋,个人创见可以充分发表,课堂活力也得以充分焕发。
关于角色转换,有时也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转换成其他一些角色。不管怎样转换,目的都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说、做,从而历经一个感悟事理发展语言的过程。事实证明,孩子一旦进入“角色”,就如同给他们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
通过问题争辩激活创造思维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语文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动力和空间。因此,我们坚持不搞一言堂、一刀切而是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曲直追求真知灼见。
如《跳水》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船长”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只停留在抓重点词句理解体会的层面上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当学生想出十多种自救、他救的办法后,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看这些办法是否可行。学生纷纷以课文描述的情境为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最后在争辩中达成共识:还是船长的办法好。我们想的都是在船,上如何救人而船长的思维却另辟蹊径:从水里救人。由此看出,这的确是位思维敏捷、果断机智的好船长。
就是这样,我们提倡教师不要把一个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焦点问题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让学生在由发散到集中的认知过程中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再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在理解“景色奇异”部分时,教师打破教学常规提出了一个能引发学生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海底有光吗?海底有声音吗?”结果出现了两种对立意见:一种认为有光有声;一种认为无光无声。经过读书讨论得出统一认识:海底是黑暗的,但有光点;海底是宁静的,但有微声。由这一结论学生进而认识到海底世界的景色的确是奇异的。这种教法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创造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火花在争辩中随时都会有所闪现。
通过空间营造激发创造潜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了问题又经独立思考研究解决了问题。为让学生多体验创造的快乐学校坚持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
一是营造宽松的创造心理空间。我们知道,如果教师冷言厉色,学生也会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心理闭锁创造潜力难以开掘。而语文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特别多,因此我们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否、敢做。对此,我们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发现、创造。如:读完一段文章,教师爱这样问:“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比较一下,这几种看法哪种更为合适?”等等。这样,教师始终处于从旁指点的地位,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则始终处在主体实践的地位易形成浓厚的创造研究氛围。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见解如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你再深入想想,怎样处理更科学”等,这些评价语言对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高涨的创造研究欲望,都大有裨益。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爱标新立异的思想拥有了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敢于向一切人一切事挑战的勇气,变得越来越有创见,他们常对教材的表达方式、思想内容,教师的讲解,别人的发言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时,讲到文章的主题是“赞扬母爱的伟大”,学生提出异议:文中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小麻雀的母亲,它也许是小麻雀的父亲因为面对庞大的猎狗,父爱的力量会更有力,更能战胜对手。教师怎么也没料到自己教了多年的教材,使用了多年的教参,众口一词的见解,竟然被学生一下问住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既然母爱、父爱难以确定,可以说赞扬了“爱的伟大”或“亲情的伟大”。诸如此类的情况举不胜举有的见解尽管还显幼稚但这毕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我们都应该加倍珍惜、爱护、培植,让孩子们的创造之树常青!
二是营造广阔的创造实践空间。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作为语文学科,可供创造的空间也是广阔的,因此,我们注意为学生提供读中仿创、学中泛创、课外独创等多方面的实践舞台,以增长学生的创造才干。
如小语教材中的《黄山奇石》一文,对众多的奇石只重点介绍了几块,而对其他的只提了一下名字,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描写方法,对文中没有作具体介绍的岩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作创造性的描述,还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取个名字并进行描述,学生创造热情空前高涨。什么“二将把门”、“鲤鱼跳龙门”、“龟兔赛跑”等都描述得栩栩如生,创造潜力就在这仿创过程中开掘出来。
再比如,一位教师执教郑振铎先生的《鸬鹚》,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时他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创造背法,如有的用“理清层次法”,有的用“空间想象法”,还有的用“动作演示法”等。最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已觉得哪种背法好,就采用哪种。我们想,不管采用哪种背法,都融入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创造。因此,不管是学字,解词,还是析句、读文。我们都放手引导学生创造适宜自己的学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自由王国里,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龙蛇之珠以充分开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责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把语文学习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