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学习精神
2000-05-05刘式辉陈豪
刘式辉 陈豪
现代信息技术掀起了学习上的革命,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培养学习者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把握现代信息技术蕴含的丰富信息源和学习手段,探索创新学习的模式,应当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把握学生实情,开设信息课程。
实验研究启动前,我们使用了“ 重慶市创新学习理论和实践”总课题组的实验前测问卷,同时根据校情,进行了适度的补充,开展了学情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以及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等。分析调查问卷后,参研教师明确了实验方向: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知识的迁移再组合能力,娇正部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充分了解学情、校情的基础上,学校在教育部作出中小学必须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规定之前,就先期在实验年级,利用劳技课,开设了每周2课时的信息技术必修课,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技术的一般知识,具备基本技能为大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和学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力度。学校规定:35岁以下教师必须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年级除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外主要学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有1/5左右的课时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证明了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让学生实现创新学习,形成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直观形象的情境和空间,形成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所以完全符合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所要求的激发情感、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特点和民主,需要、问题、实践的原则。原来单凭粉笔、黑板,教具等单调的教学手段,内容又显枯燥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采取“题海战术”或“机械接受”等笨办法,既陷于“苦学”的无奈又没有丝毫的创新意识和乐趣;再比如英语学科,由于缺少一种语言学习的情境氛围,学生往往不敢大胆运用口语,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就营造了直观、形象、亲切的课堂氛围,知识展示也很明了,学生立刻被丰富的现代学习手段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习情感的调动和交融。同时,由于多媒体及信息技术成倍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增加了呈现问题的概率。例如商中历史《美国独立》一节将原来3课时的内容浓缩成1课时而知识的信息量通过多媒体成倍增加,因此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又透过丰富翔实的历史知识表象,去关注知识的框架结构,对许多形成问题的关键自然就通过形象演示产生疑问,引起思考。
有了兴趣和问题情境为先导,学生油然而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教师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通过查阅互联网有关信息、人机对话等方式,学生自己就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多种思路,绝不会再把教师的权威奉如神明,或拘泥于惟一答案。高一英语《奥林匹克》一课,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了解与该课有关的背景知识,就大胆运用已学过的单词,语法,为“北京申奥”这一问题情境献计献策,达到了英语学科中培养创新精神的较高境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一种思维引导者的面目出现,绝不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信息师资,指导创新学习。
开展创新学习活动,高素质的师资是关键,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不知所措或一知半解根本无法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和途径。因此我们要求通过培训实验教师能够在创新学习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制作出将创新意识与学科特点融合的课件。当然,制作课件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一旦使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的学习手段为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组合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课堂效率。
大容量的学科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而要使之真正投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方面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所以我们通过开设创新学习指导课加强学生学习心理和良好习惯培养。一方面,使学生明白创新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模式另一方面,因势利导,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将创新学习指导课上所要求的预习、小组合作,设问等步骤,有机地用到课堂上。这样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时学生不再手足无措或仅仅停留在有兴趣的层面而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学习效果。
四、加强与高校联合,拓宽信息渠道。
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优势因此,我们通过与高校合作从更高层次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我们先后成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和重庆教育学院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基地依托高校的办学优势,将高校作为“创新学习”校外操作体系的中心环节。一方面让高校为学校的师资培训和教师进修提供支持,定期组织学生到高校机房、实验室参观或观摩实验还让一些爱好计算机的学生与一些教授、讲师结对子交朋友;另一方面,为高校从事基础教育研究提供便利让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到校实习,为学生上课辅助教师制作课件;同时,建立固定的联系制度这种联系以双向流动的方式拓展了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培养创新精神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