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研究与探索
2000-05-05龚春燕魏文锋刘廷忠
龚春燕 魏文锋 刘廷忠
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新的结果”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也可以是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法等。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在多种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应。中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他们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技巧和方法。人的一生只有通过创新学习,才能不断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创新学习界定及特征。
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特别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显然不能要求他们像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那样创新。
创新学习研究的内容:第一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第二,创新思维的培养。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养成符合创新学习活动的求新、求异综合发散思维方式,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第三创新“问题”的培养。要求敢于破除迷信,大胆进行探索,勇于提出问题。第四,创新方法,技能的培养。要求懂得一般的创新方法与技巧。第五,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力和健康的创新情感。
创新学习的特征:
1.目标学习。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是创新学习的首要特征。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标,目标一定要适合自己,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最成功的做法莫过于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尝试成功的愉悦,在愿学、乐学中达成目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创造的目标分类学其本意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已找到学习目标,因为不同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学习新知识要达到的目标也应该不一样,而这一個目标若都由老师制定,一是不可能,二也不科学,它必须是学生在掌握学习的基础上,制定目标然后达成目标。
2.选择学习。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已的学习内容,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分析贮藏信息、灵活感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并能根据需要进行分类和整理,这是新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是必需的学习能力。人类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如浩瀚之海加之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迅猛知识日新月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哪些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内容,哪些信息是浏览即可的,等等。当然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学习者还必须学会快速阅读及时捕捉信息。
3.质疑学习。要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独立思考,并能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探索出新的问题,老师们就要像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一样,不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向他们提出问题,使他们做出回答。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要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应根据不正确的回答提出补充问题,使他们自己认识答案的谬误,然后再以事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学生学习中的“疑”,有多种办法产生,但最关键的是学习者敢疑。学生敢问敢疑,创新学习就有了基础。同时,教师设疑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质疑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
4,整合学习。“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那种“独善其事”、“万事不求人”等以自我为核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而相互协作、善于交流合作和恪守集体纪律、能乐群合众等品质必将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生活中的人虽然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但是任何一个单一个体的存在都必然地要以由他和其他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为存在的基础和依托任何个人的成就都要以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肯定为前提。言下之意是说,人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在发展中交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知识经验和技能大都在合作中获得。在交往合作中学习内容作为信息,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人。因此创新学习就要培养学生能主动适应群体或团队生活为他人所接纳与人友好相处的心理品质。
5,实践学习。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动手实践就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知识也是一个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也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知识越用则飞跃越快,上升也越高。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学生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们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
6,反馈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社会价值,从而自我调节,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等自我调控,是创新学习的必要特征。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是创新学习的特点。学生通过信息反馈可以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可以是内在的,即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的全面评价;也可以是外在的即别人或,社会对自己学习的结果的全面测评与鉴定等。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信息反馈,对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
二、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什么是问题?其实就是你想做什么事,但你不知道如何做,那么你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当然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这样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1.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自卑与紧张心理。
首先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要注意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激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2.要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有些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其实主要是传统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诱导他们一题多问,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性的而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总课题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都要留有学生问“问题”的时间(原则上每节课不得少于10分钟),除了课内有时间保障外课外也要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有一次我们去巴南区听一位小学二年级教师的数学课:《三、四位数的竖式减法》。由于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已敢于大胆提问了。学生提出了:“竖式减法是谁发明的?”“竖式减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减法的法则都是从低位减起能不能从高位减起?”当然,学生不一定都口头问“问题”,也可以书面问“问题”,或以其他方式。为了不放過任何“问题”,很多实验教师都要求学生每人备一个“问题”本随身携带,而且教室里也备有“问题”簿或“问题”墙,对出现的各种奇思异想及时记录并定期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进一步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从关心学生“今天得了多少分”向关心学生“今天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转变。
3.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教师也可用以问代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教学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之一:am_an=am-n。黔江开发区一位教师设计了“问题”系列:法则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条件能否增减?能否更换?法则有什么特征?在什么范围内成立?怎样证明?除书中证明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怎样记忆法则?是否有几何意义?在哪些方面能够运用?可否推广?等等。通过这样的示范,学生今后在学习法则时就知道怎样问“问题”了。学生提问一般都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重庆市高新区一个实验班学生张某,最初他不敢提问,也总提不出问题,后来在教师鼓励下,慢慢能开口提问,有一次在学习《飞夺泸定桥》时他提了一个问题:“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说明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是善于问“问题”的表现。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才能最终实现这个飞跃。
4,要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给予妥善的解答就可能损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给予解答。当然解答不是以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者动手做实验、或者相互讨论、或者辩论等,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不是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而是注意鼓励学生的独创性。
教师也可以通过反问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要掌握好反问的火候和分寸,避免让学生难堪,挫伤其积极性。
三、创新学习与启发式教学。
创新学习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摆正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视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如何“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发现中学会“发现”。在创新学习中实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学风。总课题组要求教师将有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搞“满堂灌”,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原则上每节课教师精讲点拨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而且是能够学好的。教学中切实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确保学生主动学习。
2.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创新学习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愤”、“悱”状态,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形成的“参加者”和“发现者”。因而教师在对教材作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要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当然,这里的“疑”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地提出但最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是启发他们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去讨论、分析、研究,教师只作巡视,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则根据学生“错误”之所在,提出补充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合川市一位实验教师在执教课文《变色龙》时,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出示的目标纷纷提出问题:既然小说中的主人翁不是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那么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作品中的主人翁与自然界中的变色龙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作品是怎样来写主人翁“变”的,等等。通过相互提问讨论解答,不仅理清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把握住了主人翁奥楚蔑洛夫那阿谀奉迎、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心理。
3.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点拨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创新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而启发、引导的关键就是实施点拨。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思维和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如在学习《变色龙》时,学生普遍容易忽视小说第一段中“四下里一片沉静……”这几句描写环境的句子,实际上这里是一个关键点,因为在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中,作者再现出了一个黑暗、缺乏生机的俄国社会现实,是对后面主人翁的出场烘托。教师如果对此不作点拨,就无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四、创新学习与“讨论式”教学。
1.创新学习基础在“讨论”。课题组经过多次试验、反复修正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四段八环节”教学模式,其中有一环是“合作释疑”。这一步骤中,或者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充分讨论。如南川市唐老师在执教小学语文《麻雀》一课时,课文中写“小麻雀在将要被猎狗吃掉的时候,老麻雀不顾一切像石头一样落在地上”。学生提出:“为什么麻雀会像石头一样落在地上老麻雀迅速飞下来救小麻雀不好吗?”学生踊跃发言,讨论异常热烈,有很多创新的地方。后来又有学生问:“是什么力量使老麻雀明知自已不是猎狗的对手却还要奋不顾身飞下来救小麻雀呢?”学生又是一场活跃的讨论,有的说是“母爱”的力量,有的说是“父爱”的力量有的说是“友爱”的力量,还有的说是“见义勇为的精神”……学生就在这样的讨论中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在这种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状态中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创新学习。组织课堂讨论是启迪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武隆县一个偏僻农村初中学校的王老师执教的一次作文课,要求学生先观察“沙”再联想讨论,然后再写作文。在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大胆想象,由沙可做建筑材料,沙中可提取宝石,沙中可种植一些农作物沙可以……想到沙的形成;由乱伐树木现象严重,绿色植被大量减……再想到沙的危害沙漠化、沙尘暴……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隨沙粒在空中飘浮,到世界各地游玩……些学生赞美“沙”的精神;有些学生比较乌江的沙、北海的沙、太平洋的沙,根据它们的颜色、质地等进行分析,犹如一篇篇关于《沙的……》科学小论文,处处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在讨论中由于不受约束,因此发言大胆思维活跃。沙坪坝区郑老师在执教《诚实的好孩子》一课时,在小组讨论中一个学生问:“为什么当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小组的同学畅所欲言,后来老师要求每个小组就此讨论发言,全班同学各抒己见,有的从“问”中又提出其他层次更深的问题,有的向提问者寻求问题的提出背景,学生讨论异常活跃。
当然,讨论式教学与学习不应只在课内进行,课外更应组织好与实施好,通过多层次、多层面、多形式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悟出新知,在讨论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