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领导人的关注
2000-05-05傅国亮
傅国亮
最近,北京媒体报道了36年前毛泽东主席关于减轻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所作的重要批示,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开阔了思路。
36年前,即1964年3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铁路二中校长关于学生负担过重的来信上批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22年前,即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今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一贯关注,对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的一贯关注;又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60年代初,中学生负担首次出现过重现象,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当年,新12年制教学大纲试行,教学内容加深,每周课时由30节增加到35节,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发展的比例发生了变化。50年代,高中毕业生与大学录取的矛盾不尖锐。据统计,1950年至1957年高中毕业生75.2万人,大学招生72.3万人,录取比例几乎是1:1。但进入60年代初,这个比例被打破,1961年至1965年高中毕业生234萬人,大学招生89万人,平均录取比例攀升到2.6:1,其中1962年高达4.1:1。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与片面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毛泽东同志36年前关于减负的批示与他在60年代初关于教育改革的指示,展现了一代伟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见。
三代领导人关于减负的指示,深刻地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三代领导人始终是把“减负”问题与学生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表明:三代领导人要求按照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而不是当成填充知识的器皿和考试的机器。根据马克思“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地发展。我们应当深入学习三代领导人关于减负的指示,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新的高度来认识减负的意义,增强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的自觉性。
三代领导人关于减负的指示,提出了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36年前关于减负的批示,实际上提出了几个很重要的教育观念:如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是“敌人”?教学观,哪种教学得法:是满堂灌,还是启发式?课程观,必修课程越多,学生质量越高吗?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里,提出了教育方向、人才观、教育方法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就要求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出发,吸收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成果,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创建基础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三代领导人关于减负的指示,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环节。毛泽东同志在36年前就明确地要求改革课程、教法和考试三个主要环节。他认为课程的问题是“太多”,后来他曾主张将包括课程在内的学生活动总量“砍去三分之一”。江泽民同志则要求不仅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我们要根据三代领导人的指示精神,积极稳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多样性、时代性。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塑造。改革教学方法,要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考试是重要的评,价手段,要减少考试次数,改进考试方法,更新考试内容,发挥考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导向作用。“减负”与教育教学改革是密切相联的,“减负”不仅要喊,更要做。只有扎扎实实地推进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把“减负”落到实处,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落到实处。
三代领导人关于减负的指示,一致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毛泽东同志在36年前的批示中,特意写明批示不仅送教育部,而且要送中央宣传部、北京市政府、团中央。江泽民同志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三代领导人的号召,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日益改善的外部条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善于谋划,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基础教育,千秋基业。教育工作做得如何、青少年的培养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21世纪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对教育的关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