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督导评估制度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2000-04-28
1995年,我县原在四川省的农业大县中率先实现了“两基”。之后,我们又从健全“乡村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人手,不断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并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素质教育实验县。
1998年11月,在重庆市召开的首届教改成果交流表彰会上,我县荣获重庆市教委颁发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综合优秀奖”,教育部原副总督学王文湛专程到会为梁平等县颁奖。
1999年,我县被重庆市教委评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一等奖”、“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师培师训工作先进集体”等,并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县”、“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县”。
几年来,我县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中着重抓了“四个结合”。
一、把乡镇“两基”闫标管理和强化“督政”制度相结合。
实践证明,“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能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良好运行机制。
我县是大巴山南麓一个辖34个乡镇、664个自然村,有86万人口的财政穷县。为实现“两基”,县、乡镇财政不仅倾其所有,而且采取了捐资、集资(1.2亿元)助教等有效措施。“两基”达标验收后,为防止“教育发展差不多了,‘两基应让路”的思想倾向,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了“两基”验收后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对“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乡村教育年度评估验收制”两项新举措,并出台了《梁平县关于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通知》《梁平县乡镇教育工作目标及考评办法》《县属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考评办法》等文件。根据评估方案,首先把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两基”巩固提高阶段中的职责、任務确定下来。其中,在对乡镇党政部门评价方案中,还专门设立了“两基”的地位教育投人、办学条件、普及程度、农科教结合五项“A级”指标,并把年度“两基”目标分解细化为内容具体、项目量化、便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将“两基”目标管理与督导评估制度紧密地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我县还积极健全教育督导网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有四大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教育工作考评领导小组”,任命了第二届兼职督学25人,把全县划分为五个督导片区,并在各乡镇和学校成立了“教育评估工作指导小组”。通过齐抓共管,全县不断完善“单位自查、片区互查、县级复查”的督导评估制度。
按照“细查”、“实评”的原则,坚持按评估成绩“分等级排座次”,颁发“两基”目标管理年度奖(每年12万元)。凡年度评估成绩不合格者,一律扣发,奖金,限期整改提高;把三年评估综合成绩作为乡、镇党政领导换届及学校、教办室负责人任免、升职、降职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行政制约效力。
我县这种以督政为主,督政、督教、督学三位一体的“两基”目标管理的督导制度,既可督政府尽责、投入到位,又能导地方法制完善、政策落实,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起到了监督、激励的作用,保证了“两基”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
几年来,为巩固“两基”,全县多渠道投人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的资金达4100万元,使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把解决“两基”的难点问题和专项督导、随访督导相结合。
“两基”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积极配合各级党政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督察、督办活动,及时排除各种干扰,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近年来,我们针对投人不足、办学行为不规范、辍学率波动等问题,积极开展了多次专项督导和随访督导,特别是对“控制流失生”问题,通过开展专项督导,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流失生问题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很多方面。因此,这一专项督导活动不能采取“大呼拢,搞突击”的方式,必须建立起一套专项督察制度。我县每年都认真开展“三查”活动:一查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动员人学工作。如每学期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的开学检查活动,重点看乡镇政府是否开展教育法规宣传月活动;是否实行乡级政府通知人学;责任,人是否缴纳学额保证金;是否凭脱盲证及初中以。上毕业证办理外出务工手续等制度;是否对经过多次教育仍不送儿童人学的责任人履行“乡级政府起诉,法庭裁决,强制执行处罚条款”等法定程序,从而督促乡镇政府把控制流失生工作纳人依法治教的轨道。二查学校抓普及程度的常规工作。每年冬季,县、乡结合督察学校,检查对控制流失生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看学校是否健全控制流失生工作的报告制度;是否实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村,班主任、科任教师联合包班的控制流失生工作的群体责任制;是否开展救助贫困学生活动;是否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后进学生以及乱办班、乱收费、乱订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负担等不良现象;是否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三查对控制流失生工作的“奖罚制度”的兑现情况。每年暑假前夕,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与各片区结合,对各中小学的年巩固率进行考评验收,看是否把人学人数(招生人数)与教学效果和教师职责考评挂钩;是否把以人学人数为基础的学年评估成绩与校长教师的奖金、津贴挂钩,并兑现。通过这种追根溯源、奖罚分明的跟踪考评,培养出一种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形成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良性循环机制,使我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四率”指标,稳定在“国标”水平。
三、把布局结构调整和“两基”效益评估相结合。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村级小学办学点过多、规模过小,而中心校又出现班额猛涨,越办越大的现象,同时还存在初中校的容量与人学高峰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我县把效益评估作为“两基”巩固提高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根据“从需求看调整,从投入看产出”的效益评估原则,在乡镇、教办室、学校三个评估方案中,把调整布局、改造薄弱学校、加强村小基点校建设、提高学生就学时间效益和教师岗位编制效益等作为刚性指标,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标准。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完不成“效益指标”的单位不得参与年度评比。
这种务实的效益评估,有力地推动了布局结构的调整。全县先后撤并高中校8所,初中校31所,村级小学137所,分别占原校数的41%、40%、27%,学校的规模效益明显提高。现在,平均每2.06万人口中拥有1所初中,每1.34万人口拥有一所中心小学(完小),其中平坝、丘陵地区每3100人口拥有1所村小(或基点校)。同时,完善乡镇农校34所,改造村级学校206所,全县中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合理化布局目标,得到逐步落实。
效益评估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全县实施乡村教育一体化工程,建立起强校与弱校结对帮扶,成人学校配合初中分流,紧缺学科教师在学区内统一排课,重要设备、设施实行资源共享等。实现了优势互补,缩小了校际的差距,加快了薄弱学校的改造步伐,出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好局面。同时,避免了重复投入,节省了资金,减轻了社会负担,提高了办学的整体效益。目前,小学留级、初中复读等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小学生往中心学校挤的现象大为缓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围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村校办学效益”的成功经验,被刊登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及其他有关报刊上。
四、把学校规范化管理和健全内部评价机制相结合。
规范学校管理是提高“两基”水平、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有力保障。我们坚持一手抓学校常规管理,一手抓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的探索实验,及时纠正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中的违规行为,落实“两全”工作初见成效。1997年9月,重庆市教委肯定了我县评估学校工作的成绩。接着,我们又以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为依据,针对一些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出台了《梁平县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制定了全面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指標体系,并与各校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合,增强了内部活力。现已建立起有效的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督导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使“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各学校最明显的变化是,校长和教师的评估意识增强了。广大教师都能自觉地把评估方案的各项指标,作为规范自己教学工作的依据,并积极投入素质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县经重庆市教科所确定立项的有《转变薄弱学校》《增强德育实效性》《调整课程结构》等10个课题,及《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效益研究》《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研究》等68个子课题。各个学校的领导班子和一线教师都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找准主攻方向,选择不同的突破口和发展途径,探索整体优化的育人模式,呈现出办学特色“多样化”的良好态势。
以上措施,逐步淡化了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减轻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受到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