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芳草地
2000-03-31丁育民
丁育民
引子:古镇闪光点
乡镇,能如殷家汇这般雄踞一方、千古有名者。为数不少;而地处乡镇的普通中学,能办得像殷汇中学这般生机勃勃,这般“风景这边独好”者,委实凤毛麟角了。
——这是我在这次赴殷中采访中获得的心得。
难忘“窗口”行
这次古镇之行,专访殷中之举,应当感谢我的好友贵池市教委主任赵世泰,是他热情相邀、精心安排、亲自陪同成行的,是他给了我这次机会。这位当教师出身的“教育官”,不仅年轻,而且英俊,言谈中仍不脱那份腼腆,真个儿一介书生。他思路清晰,全市教育,线长面广,千头万绪。他以抓典型、促竞争、带动整体发展的决策,显示了他的领导艺术。他曾向我详谈过这一构想,如数家珍般地描述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窗口”。其中,这所位于乡间古镇的殷中,正是他一再推颂的独具特色的一个明亮的“窗口”。
在他构思的整个蓝图中,殷中,无疑是“得意之笔”。
百闻不如一见。巨变的殷中,果然壮观。当与那位朴实精干又显学者风度的校长一席之访谈,令我耳目一新。
所见所闻,比我想象的还要美好得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殷中之行,令人难忘。
岁月屐痕
“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殷中果真令人流连忘返。
要说殷汇古镇千年兴衰的春秋,要讲殷中风雨兼程的历史,话太长了,太久远了……还是让悠悠千古清彻如故的秋浦河来叙述吧。
秋浦河,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曾“五游秋浦”,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其中描绘秋浦风情的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当是代表之作,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历代名人墨客踏踪而来,诗咏更多,秋浦河誉为“流淌着诗的河”。就在这条流着诗的秋浦河畔,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殷汇镇,古称“殷家汇”。《江南通志》载:“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清顺治十四年(1657)知县李愈昌辑《贵池县志》称殷家汇为“秋浦之水汇也。”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中书知池州的张士范(字仲模)在他写的,《殷家汇碑记》中,有“奉命守池,览风至殷家汇,停车延眺,左瞰清流,右瞻秀壑,黛痕螺髻,效媚争妍,细石鲜鳞,澄光潋滟,一邑之美,悉萃於是。”古镇优美景色,跃然纸上;又对其地处水陆要冲的战略地位,作浓墨描绘:“汇当孔道。南接徽郡,北达安庆;西抵车流,四牡皇华。”更为精彩的是他对“汇”的诠释,说“而名山、巨浸、邸第、琴堂、词翰流传,风雅接续,有不必别为蜡屐者,即以此‘汇,为文澜之汇,亦无不可。”将河川是汇,寓以文学、文人之汇,真乃画龙点睛之笔!
至今,殷汇古镇仍有国道、省道交汇,秋浦河秀色依旧,畅流不绝,农工商并茂,实为雄踞府城之西的第一重镇也。
殷中,作为古镇殷汇的最高学府而名闻遐迩。她历史不长,却波澜曲折;地处乡间,却独创殊荣。这条“流淌着诗”的秋浦河可以作证;一代代殷中人,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的心,创造出一片桃李芬芳的芳草地,书写出一部走向辉煌的兴学史。
话还得从头说起。正当“三面红旗”掀起的热浪席卷神州大地的1958年,古镇创建了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个学生的殷汇初级中学。直到1970年,中国教育的航船正艰难地行驶在冬天的航道上,殷中开始增设高中部,成为乡镇上的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但仍处“十年浩劫”的怪圈中打着旋,学校能有多少改善?是不言而喻的。
日转星移,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古镇学府的校门。殷中出现了转机。1985年被列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1988年池州地区复建。又被列为池州地区重点中学。今天已拥有30个教学班,近1700名学生,120多名教职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2人,中学一级教师41人,有省、地级劳模和先进(优秀)工作者,有省级教坛新星,有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科配套合理,中老年教师锐气不减,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正是这支敬业爱岗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树起了今日作为贵池教苑一个明丽的“窗口”形象。
殷中人明白,殷中的崛起,始于1996年。翌年,这座僻居乡间古镇的殷中戴上了“池州地区示范高中”的桂冠。
殷中人还明白,殷中的崛起,与校长查来赋是分不开的。
“选准一个校长,就能振兴一所学校。”世泰主任的话,说到了点子上。
母校有缘学子情深
也不知是命中注定,还是结缘太深?查来赋与殷中确确实实有着不解之缘,这深深的缘,书写着他人生旅途的故事。
他1954年出生在灌口乡江村一个普通农户家,是一个地道的知识型的农家汉子,既纯朴又刚毅。江村,古称“沧埠”,位于秋浦河之滨,在东汉、三国时代,是名声显赫的古石城重要的军港和商埠码头。今为沧埠村驻地,距殷家汇仅5公里之遥,泛舟而下,更是悠然自在。自幼在他心目中的殷家汇,是一座殿堂,是故乡的骄傲。他是殷中增设高中部的第一批高中生,1972年,成为殷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回家务农,一干就是6个年头,1978年,拨乱反正,开始高考,他考上了池州师专中文系,1980年毕业,根据本人要求,分配到他的母校——殷中任教。他向组织上要求的理由很简单:“离家近,有个照应。”而在他内心深处,确实怀有对母校那深深的爱。
从学生到教师,查来赋在殷中的人生轨迹,整整划了一个“园”。
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坛生涯。早期,殷中是座“不设防”的校园,那时古镇上的小痞子猖獗,对师生特别是女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干扰,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又逢招生改革,进入竞争机制。学校的牌子,条件、名声就成为竞争的本钱。殷中地处乡镇的地理位置和办学条件,比起城市中学已处劣势,加之治安上造成的不良声誉,更是雪上加霜,使生源产生了严重危机,给学校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到了1995年,报殷中的考生仅仅只有50来个人。事情严重的还不仅如此,愈没人愿意来殷中求学,学校的教师就愈不安心,人心涣散,殷中步入了恶性循环的轨道……
在这严峻时刻,查来赋挑起了校长和校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深深地爱着殷中,他不甘心母校的落后,既然组织上委以重任,他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投入。他对殷中太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砖一瓦,了如指掌,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学校的“病根”归根结底是个管理问题。抓好“管理”二字,殷中就有希望。
这个文质彬彬的查来赋,一旦认准了的事,他的犟劲就上来了。他想:所有学校,都是一片芳草地,同在一块蓝天下,同享太阳的光照、党的关怀、政策的优惠,只要全校上下一条心,合力抓管理,不信春风唤不回!
“秘密武器”
有人猜测,查来赋在殷中短短四五年中创造出
如此瞩目的成绩,是个奇迹,个中定有什么“秘密武器”吧?
其实,查来赋振兴殷中,也谈不上什么“秘密武器”,要讲“武器”还是“管理”两个字;而管理有什么“秘密”可言?只不过各有各的招数罢了。
查来赋一班人对管理确实动了一番脑筋,下了一番功夫。查校长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管理经”。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他把管理概括为:“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他风趣地讲出了存在于学校管理上的一个“见怪不怪的误区”。陷入这个“误区”里的人认为:学校的管理是领导的事,教师的管理是自己的事,学生的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其他人不相干。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管理行为上的缺陷,势必影响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落实。于是,他和他的一班人,在坚持“两全”方针,立足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行“三全”管理模式。这是一个讲起来很轻松、听起来很理想、做起来很难很难的管理模式。没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是很难做到,更难持之以恒的。
何谓“三全”管理?
“三全”者,即“全员、全面、全程”之总称也。
殷中人,用行动为之作了精确的诠释。
“‘全员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上自校长,下至每个教职员工,甚至临时性的工作人员,都要强化主人翁意识和行为,各自在不同岗位上,按职责范围和管理规章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管理。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办”的民主管理。
“‘全面管理”,指的就是全校各部门、各岗位、各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法纪各方面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抓“‘大不放‘小”,做到“零缺口”。
“‘全程管理”。要求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必须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地进行全程跟踪。做到持之以恒,不虎头蛇尾,不断章取义,不半途而废。比如在一天中,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年级辅导员负责督促学生早起床,上早操,查看学生早读、晚自习,统计各班级缺席人数和守纪情况,迅速反馈给班主任和教导处,为他们提供信息,以利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要求班主任在上午、下午上课期间和晚自习期间,不定时巡班或坐班,随时掌握学生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培植优良的班纪班风;针对学生午休时间、放学后的课外时间和晚自习后的就寝时间,这三段容易放任的管理“空档”,以往来自社会上的干扰,多半发生在这些“空档”里。学校组织由治保人员和学生寝室管理人员,在校园内和附近的周边环境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向学校汇报,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
“三全”管理,变少数人管为多数人管,变单方面管为多方面管,变短程管为全程管的管理模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大了管理的密度和力度,使整个学校始终处于紧而有序的良好状态,培养起“严谨、细致、务实、勤奋”的校风。
“三全”管理,真正成为查来赋治校的“秘密武器”。
艺术魅力
管理,既是强制性的,又是充满人情味的。如果说“三全”管理是治校的一门科学的话,在发挥情的作用上,更显出艺术魅力。因此,有人称刚性的制度管理,是“软件中的硬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管理的刚性支撑,确保了“三全”管理的健康运作。查来赋组织制定了学校各部门、各类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规范;制定了教育教学,总务后勤、考勤考绩、评优奖先、学生规范等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三全”管理,人人、处处、时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反映在诸如年度考核中3%的提前晋级人选和优秀人选的确定,教育成果的奖励等热点难点问题上,依据规章,让事实说话,在事实面前比高低,心平气和不窝火。评出了先进,评出了团结,评出了干劲。又如农村学校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是教师要求调动进城。对此他们制定了双向选择较为严格的有关规定,从而稳定了教师队伍,保证了师资质量。
又有人称柔性的情感管理,是“软件中的精华”。
管理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微妙的。学校的管理者、管理对象和“产品”都是人,而人又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富有感情的。既需要约束,更需要感化。他们认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与学习环境,以及温馨的生存空间,无不渗透着情感服务。学校领导者心中装着师生,怀有一颗爱心,尽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职业道德。他们有位老师患了尿毒症,学校已为他付出了15万元医药费,教师们为之深深感动,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激发其爱校如家的真情。查来赋讲得好:“这种动之以情的管理,是我国悠久的‘仁爱管理文化的延伸,对我们当今的现代管理仍具良效。”
柔性管理中的榜样管理,是殷中抓管理成功的关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管理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他们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领导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应当做到。领导要做教职工的榜样,教职工要做学生的榜样。如果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必须不迟到、不早退;如果要求教师不得给学生滥订资料,捞回扣,领导就必须廉政,绝不以任何借口巧立名目捞油水。可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也是一种管理,而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在性的有效管理。我在这次采访中,查校长治校的人格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自己没有假日,全天候的投入。他的各项待遇低于一般教师,政务、财务,在校园内设栏公布,接受师生监督……
教导处杜旺盛主任自豪地对笔者说:“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我们殷中的话,应当说,今天我们有一个好校长、一个好班子、一批好教师。”
“手背手心都是肉”
殷中人在贯彻“两全”方针是毫不含糊的。在具体操作上,查来赋很讲一点辩证法。他说“我们抓管理,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手背手心都是肉啊。”对中考、高考学科与非中考、高考学科双方兼顾,不顾此失彼。面对殷中有的学科教师紧缺,专业不对口,加之“片追”挤压,使一些非中考、高考学科课时偏紧的实际情况,坚持按计划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让非中考、高考学科“退居二线”,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对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一视同仁。殷中人讲得对,教育上的短期行为,不仅仅表现在注重补习班上,还表现在钟情毕业班而冷落非毕业班上。这种现象说重一点,可说是一种“隐性犯罪”。然而,不管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这种现象从心理上到行动上,确是客观存在。为此,查来赋一班人采取打破年级分割的教学管理传统,不搞领导分管年级制,实行校长室宏观调控,教导处具体协调,年级辅导员分工合作的教学管理体系。做到骨干教师在各年级各学科中合理布局。这一手还真灵,成功地遏制了一年一度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争老师、争倾斜的恶性循环。使每个年级都有奋斗目标,形成了年级之间公平竞
争的良好机制。除生源好差这一点上学校难以把握外,每届都能平稳发展,避免了大起大落。中考到1998年,普高达线率为43%,其中重点高中分数线以上的占62%,结束了升学质量,长期低迷的历史,跻身于农村初中前列。2000年中考达省重点中学分数线人数列市农村中学第一名,达地区示范高中分数线人数列市农村中学第六名。近几年,高考达线数、本科数、重点数不断攀升,声震一方,名闻遐迩。1997年分别为160多人、50多人、29人,其中刘波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1998年达线数突破200大关,本科数110多人、重点数41人;2000年高考全校报考生409人,有360人跨入了建档线,其中184人冲进了大学本科圈、54人名列重点分数线以上,创历史最高记录。
对好生、中生与后进生一齐抓。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后进生的存在。学校不能以种种“原因”为原因,让后进生老是“后进”下去。这是查来赋一班人的共识。抓后进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要想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抓后进生的转化。为此,他们组织制定了转化后进生的制度和措施。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多存爱心进行“换位思考”。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后进生不是天生后进,不可能永远后进,更不是样样后进。相反,后进生往往是特长生;进一步想想,假如你的孩子是后进生,你将如何对待?再进一步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厚爱后进生,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这正是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和光荣。学校决定将1997年入学的高一新生中的部分后进生,集中编了一个“实验班”,配备精干的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制定转化方案,实行成果奖励。着重做好对后进生的帮扶工作,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逆反心理,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的学习补缺补差。同时,利用学校创办的《殷中动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帮教。一年下来,“实验班”的班纪班风良好,学习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有的在年级学科素质测试中,成绩进入了年级的前列。在校运动会上,班级取得了优秀成绩。会考合格率由原来的80%多,迅速提高到95%以上。1998年高考,几名当年集资入学的后进生,也圆了大学之梦。
对教师和学生要都存爱心,不厚此薄彼。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师生间的双向活动,需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尤显重要。做到严格管理与情感服务的有机结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关心体贴教师,如帮助解决住房、医疗、子女人学和工作、家属就业,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实际问题;学校更重视教师的精神要求,尊重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价值。依靠教师民主管理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函授、进修、培训、教研,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创办《殷中教研》,倡导良好的学风。2000年6月18日,是个星期天。贵池市素质教育学术报告会,在殷中阶梯教室里举办。特邀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处华国栋处长、中国社科院张建珍研究员两位专家就“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课题和“现代传媒与学校教育”为题目,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理论与实践、时代与传统,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受到与会的地、市教委领导和有关科室,以及各乡镇教委、中学负责人、教师代表们的热烈欢迎,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共鸣。这些有益的专业学术活动,打开了教师们的眼界和思路,让教师真正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亲情和尊重。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实践证明,教师潜能的发挥,可以转化为很高的办学效益。
此外,他们使常规教学与学科竞赛,相辅相成。常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常性、规范性和根本性的教学工作。而学科竞赛则是面向学有余力、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的一种“拔尖”教学。在抓紧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对一些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开点“小灶”,开设竞赛系列讲座,进行学科拔高教学与辅导,在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中,1996年数、理、生学科竞赛,殷中有19名学生分获省二、三等奖和地区一、二、三等奖。列全区前列。1997年、98年、99年学科竞赛仍优势不减。对弘扬勤奋开拓的学风,进取向上的班风、校风起着直接的和潜在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同时,课内与课外都兼顾。课内,是学生接受教育、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而有益的课外素质教育活动,则是课内教育的补充、扩展和丰富,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阵地。近几年来,他们相继成立音乐、美术、书法、微机、体育等特长班,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举办学科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拓展了教育的外延,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蒋宏伟同学在1996年全国青少年“热爱祖国,立志成才”读书活动中和1997年“爱祖国、爱科学”读书知识竞赛中夺得省级第一名和国家级第二名。1997年殷中首次由3人组队,参加地区第二届中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1位同学获二等奖,2位同学获优胜奖,学校获团体第四名,列全市之首,并荣获精神文明奖。校团委1997年创办的共青团报《殷花苑》,以其形质兼优、图文并茂的特点,于1998年初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批准为全国“九五”教育规划项目“写作学习方法研究与实践”二级子课题“语文学习科学实验报”。成为培养写作人才和写作兴趣的中学生园地,受到校内外的好评。
造一个育人新天地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就学校而言,有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就会产生环境育人的效应。以往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闯天下”的教育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了。一个现代教育环境的建设,一个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的提高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千方百计地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育人的环境,适应这时代的要求。
1996年,殷中发狠追赶这一时代的要求。
这一年,成为殷中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
历史转折的这一年,同样记载着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现实:那就是查来赋当了殷中这个“家”。他上任的第一天夜晚,独自在这一片“不设防”的校园里转着圈,走着看着,看着想着,那一幢幢破旧的平房教室,那一个个黑洞洞的窗口,仿佛是一双双期盼的眼睛,看着他,心头不禁一阵凄凉……
“必须尽快改变这个状况。”这是他心中响起的第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既是思路,也是决心。
一定要营造一个适应现代教育的环境和建立一个适应现代教育的手段。他给自己下了一个“军令状”;在抓软件建设的同时,想方设法地加大硬件建设的力度,重塑殷中形象。
查来赋一班人,对近80亩面积的校园,作了精心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从西向东建成运动区、教学区、生活区三个区域,各具特色,各具规模,用过街天桥相连接,既浑然一体,又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别具一格。对外成封闭式,对内又互不干扰,便于管理。
可是,要做到如此规模的建设格局,谈何容易!“等、靠、要”是“天上的月亮”,殷中人等了多少年啦。还是《国际歌》中那句名言:“全靠自己救自己”。立足自力更生,说干就干,时不待我,“只争朝夕”。
奇迹,是殷中人自己创造的。
他们在世纪之交的5年中,积极主动自筹资金500多万元,进行学校的硬件建设,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1996年,投资90多万元,对教学楼进行大规模的改造,3座楼连成一体,气势恢弘,成为古镇学府的一座形象工程。
——1997年,投资24万元,建成一座过街天桥,把教学区、运动区与生活区跨过街道连接起来,形成封闭式的整体。封闭式的校园,成为闹中之静的一片芳草地。
——同年,投资120多万元,建造一幢5层2662平方米面积的标准学生公寓楼,可容680人住宿,配有现代卫生间。舒适的住宿条件,缩短了与城市中学的距离,在招生工作上产生了一定的优势。
——1998年,誉为“安居工程”的2幢5层40套教师宿舍楼落成。使学校拥有10幢师生公寓楼。对稳定教师队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投入30多万元,建设装备起微机室、电教室、语音室、仪器设备室、理化生实验室;又投入8万多元,建起美术室、音乐室和科技文体活动室等;还投入20多万元,铺起平坦的水泥路面和广场,大小花园花坛与宣传橱窗精巧点布,富有特色的宣传栏、读报栏、政务财务公开栏,美观醒目。花木草坪,假山喷泉,相映成趣,绿化、美化、香花了的校园,享有花园式学校之美誉。
——1999年,投资15万元,改建学生和教职工2个食堂;花6万元打了深水井,保证了师生用水。
——2000年4月,投入26万元开工改建一幢现代化的图书馆楼。
他们在原有8000平方米面积的运动场基础上,又征购了32亩地,作为建立独立“运动区”的基地。
……
不断完善的硬件建设,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学校封闭式管理的质量和环境育人的效应,对陶冶师生情操、对学校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优美的秋浦河畔,古老的殷汇镇上,亮起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未来,不尽的追求
如果说殷中是一部书,撰写着40多年优良的传统的积淀,20多年开拓进取的辉煌。这部书凝聚着一代代殷中人的心血、汗水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片忠诚。
抚今追昔,怎不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成为地区重点中学和地区示范高中之后还荣获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殷汇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贵池市“安全文明校园”、市级“花园式单位”、安徽省教育装备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电教一类达标学校、安徽省师范学校教育实习基地、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等称号……
鲜花、荣誉、世人瞩目,享誉社会。查来赋和全体殷中人,没有陶醉,没有止步。他们着眼的是未来。
未来是他们不尽的追求。他们目标明确,再接再厉,进一步强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加大硬件投入,建好正在施工中的图书馆楼,积极筹建4000多平方米面积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科教馆,建设标准的运动区,将雄伟壮观的殷中校门走出古镇老街,气魄大方地树到318国道旁,展示古镇学府的风采。
光荣的殷中人,正雄心勃勃地向争取2002年创省级示范高中的宏伟目标冲刺,让这所地处乡间古镇桃李满天下的芳草地,成为贵池教苑里一个亮丽的“窗口”。
责任编辑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