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级“藏艺博物馆”——拉卜楞寺

2000-03-28

知识窗 2000年11期
关键词:唐卡佛像

考 古

走进“金色迷宫”

拉卜楞寺全名“噶凡夏珠达尔吉札西益苏奇贝琅”,简称“拉章札西旗”。后来“拉章”变音为“拉卜楞”,便成为寺名.意为“僧侣的宫殿”。它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端约1公里的山坡上。

据文献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河南亲王为宏扬佛法,安抚部属,恭请第一世嘉木祥(意为文殊燕萨)从西藏返回家乡,在此建寺。该寺于1711年动工,首建八十柱大殿的大经堂,察罕丹津献农奴500户作为神民,意味着拉卜楞寺诞生之日便是“政教合一”的寺院。以后又陆续修建了拉章、续部下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续部上院和喜金刚学院,并扩建了各种佛殿,历经280多年的兴建、翻修、扩建,使拉卜楞寺成为一个具有108个属寺和八大教区、六大札仓、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五百多座僧院的庞大藏传佛教建筑群。

拉卜楞寺占地40多万平方米,寺内僧众最多时达4000余人。建筑为藏式和古代宫殿式混合结构,规模异常宏大,它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依山而立、楼台重叠、雕镂精美、庄严巍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透出一种“大气”。尤其是其中的寿禧寺、寿安寺、释加牟尼佛殿及藏经楼等,或为鎏金铜瓦歇山式楼顶,或为碧琉璃瓦大屋顶,上面装饰有鎏金宝瓶、祥麟法轮,显得金光灿烂、色彩斑斓。游人至此,首先会感到诵经之声不绝于耳;站在山上,一眼就能看到这些远近、高低不同的大小金顶。这个金碧辉煌的宏大建筑群,曾被西方学者称为“金色迷宫”。

千姿百态“佛世界”

在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中,拉卜楞寺的雕塑造型艺术独具特色。尤其是佛像艺术品名众多、千姿百态,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佛世界”。据不完全统计,拉卜楞寺内有多达万余尊的佛像,高者10余米,小的仅几厘米。有重达数吨的铜佛,也有轻不足两的木雕佛;有价值连城的纯金佛,也有数以千计的泥佛。就其种类来分,有金质、银质、紫铜、鎏金、象牙、檀木、泥塑等,不少佛像都用珍珠、翡翠、玛瑙、金刚石等珍宝镶嵌。藏族能工巧匠凭借他们高超的技艺,把这些无生命的佛像、神像,都塑造成了一个个仿佛具有生命、富有感情和艺术个性的佳作。

大金瓦寺的弥勒佛(藏族称“强巴”),与内地的“大肚弥勒”在造型上截然不同。这尊佛像高740厘米,宽351厘米,为金刚盘坐式座像,佛像身上装饰有蓝宝石、金刚石、琥珀等。据说该佛腹内装有释迦牟尼、宗喀巴、松赞干布等的舍利及灵物。因此,这尊佛在拉卜楞寺很有名,自建造以来的200多年中,藏民对它异常敬仰。这些名称、形状各不相同的佛像、菩萨像,形体高大、制作精美、体态庄重、面目慈祥,给人以美感;小型的雕塑佛像也形象优美、比例协调、刻划细致入微。比如在图丹颇章殿中,有两个镀金铜瓶内分插有两棵高约2米的铜质菩提树,每树五百叶,大小一寸的树叶均站立一佛,两树一千叶立一千佛,故称“千佛树”,看后令人拍手叫绝,堪称寺内佛像的一大奇观。

木雕佛像中最为精细且姿态优美的是大经堂正殿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实有千手,法身8手最大,其中三手合掌;报身45手细小,其中一手合掌,其余44手各持种种法器,手中各有一眼;化身952手,分5层或10层如孔雀开屏般后插,成为木雕中精美艺术珍品。观音菩萨神态安详,佛冠、衣裙饰有各色宝石,绚丽多彩,显示了女性的亮丽与妩媚。

这些形态各异的佛像,形体虽是缥渺的神佛,本质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是历代雕塑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理想。它们不仅是藏传佛教的精品,也是整个藏民族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藏艺“三绝”惊世人

拉卜楞寺是一座古代文化艺术宝库。尤其是各个佛殿装饰的绚丽多彩的酥油花、唐卡画和堆绣,堪称藏艺“三绝”,在海内外颇有影响。酥油花是藏族群众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所谓酥油花,是将酥油调上各种颜色,塑造成各种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飞禽走兽及佛经故事。它的制作程序是将木料或麦草按原设计的图案做成粗胚,然后用备好的酥油捏成雏型,最后按僧人所长进行分工,或做人物,或做花草,或做宫殿及飞禽。

拉卜楞寺的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故事等。艺僧们凭自己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使制作的“作品”色彩艳丽、棱角分明、比例匀称、形象逼真。唐僧师徒去西天佛国取经、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酥油花图案,会让人追忆苍茫久远的年代;神态各异、眉目传神的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嘉木祥活佛、唐朝皇帝李世民等酥油花人物像,会使人惊叹藏族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和智慧表现力;亭台楼阁和琳琅满目的花草树木,会把人带入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

唐卡画是藏传佛教绘画中的另一种工艺品,为藏民族所独有。唐卡是用彩缎装裱的卷轴画,形式多为竖条长幅,大小无定制。其篇幅悬殊很大,有的高达数层楼,有的仅有几寸,但一般以四五尺者居多。一件唐卡的绘制要经过构思、涂底色、勾黑线、分染及调整等多道复杂的程序才能完成。唐卡的风格分为三大流派:一是展示富丽高雅色彩画风的嗄赤派;二是展示强烈奔放色彩画风的门赤派;三是展示沉着灰雅色彩画风的庆赤派。

唐卡画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广,有佛像、人物、说法图、佛经故事、生活习俗等。在拉卜楞寺反映宗教活动内容的唐卡有《释迦牟尼画传》、《十六罗汉像》、《时轮金刚像》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释迦牟尼画传》,唐卡左下角画的是释迦牟尼降生的情景,宫廷父子得知王子诞生,一片欢悦,上方天界奉起了仙乐庆贺,唐卡左上角画有释迦出走、落发为僧、修道成佛的故事。藏传佛的许多大寺院中都珍藏着几幅巨型唐卡,拉卜楞寺每年正月十三“晒佛节”展晒的,就是巨型唐卡。因唐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故被称为藏族的“历史画卷”。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风姿。

堆绣也是拉卜楞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用各种色彩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巾幔上,由于中间凸起,有明显的立体感。僧人们用鲜艳的彩绸裁剪出绿的树叶、红的花瓣、黄的花蕊,还有清澈的小溪、绿油油的田野、奔驰的骏马、碧绿的青山,然后再一片片贴上去。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拉卜楞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试问,如此手艺编织的图案,岂能不让人拍手叫绝?

此外,拉卜楞寺还藏有数万件珍贵历史文物。除上万尊大小铜佛外,还有藏文经卷65000余部,尤其是用金汁、银汁、珊瑚、松耳石、珍珠、砗磲6种粉汁书写的梵文经——《金刚经》、用黄丝绒在黑缎上织成的《善为经》以及第一世嘉木祥用金汁亲笔书写的《贤劫经》等都价值连城。有关专家说,无论其藏书数量还是种类,在中国所有寺庙中都位居首位。拉卜楞寺所藏文化典籍及经板,不仅是藏传佛教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唐卡佛像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佛像和大钟
朋友多了好走路
佛像面前的 菩萨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佛像面前的菩萨
日小偷偷佛像供奉
唐卡绘出新生活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