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现实——《亚洲经济的发展》教学设想
2000-03-10汤柏荣
汤柏荣
高中世界现代史教材中用专门的章节,叙述了亚洲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情况,但限于篇幅,叙述极其简略,只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了不同地区代表性国家的状况,对于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状况、程度差异、措施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没有正面涉及,因而使学生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且,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亚洲经济发展背后所隐藏的不利因素(即隐患)及由此产生的大危机没有阐述。这样使历史与现实脱节,不利于达到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目的。如何既比较全面地讲清这一问题,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知识和宏观把握知识的能力,科学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呢?下面谈谈我在这一教学中的一些设想。
首先,在新课教学前,简要说明当时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明确亚洲所处的水平位置,即亚洲大多数国家刚从日本侵略魔爪下摆脱出来,仅仅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建设环境,与当时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由于各国自身的经济基础、建设环境和所处地区的差异,再加上各国政府机构行政职能上的不同影响力,以及各国起步时间的先后、发展速度的快慢,导致亚洲国家之间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教材中写道:“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超过10%,经济发展速度名列世界前茅。”但这仅仅是特殊情况,不能代表亚洲全体,总体上,亚洲各国的发展水平是很低下的。
其次,依据教材,分别讲清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突出新加坡和韩国的共同措施、印度面临的问题、西亚国家发展经济的特点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归纳,形成以下认识:(1)发展经济要抓住机遇,吸收外资和技术。(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3)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发展经济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要根据国情,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其中(4)(5)两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再次,分别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按教材处理:点明新加坡和韩国发展经济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分析:印度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阻力来自哪里?西亚国家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经济斗争和经济建设?并进一步联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西亚国家的行动与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关系(即欧佩克石油组织的斗争与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同时补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经济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特别通过中国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分析巨变的原因,并对比东欧国家,分析它们的经济建设遭到挫折的原因。
另外,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宏观把握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联系现实的能力的角度出发,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实中,去思考现代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历史背景因素。比如将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纳入其中,引导学生分析危机的历史原因。首先,回顾亚洲各国发展经济的措施,让学生分析这些措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措施可能会产生的负面作用,总结出:由于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增加。亚洲各国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外向型经济承担的风险,是导致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这既概括分析了亚洲各国,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也揭示了它们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同样风险因素及1997年金融危机的历史原因。
通过以上总结和分析,使学生对“亚洲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富阳市第二中学)责任编辑:林 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