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

2000-02-02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5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才环境

管 淮

一、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本来就不是矛盾的。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第1条)毫无疑问,素质教育是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发展”,并非诸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各方面达到或超过基本标准后。再求得某些方面的专门性、特长性发展。在教育活动中,需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重视个性差异,重视个体发展。“全面发展”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提出来的,这就从客观上决定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是共性,个性发展是个性。共性存在个性之中,个性中蕴涵着共性。全面发展渗透在每个个体之中,而每个个体的个性发展又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由于受教育者各自先天遗传的特征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所受教育与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个体之间,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素质教育最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可能否认和忽视这种差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必然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他自己而言最好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并不是划一性教育。划一性教育是一种工厂化“批量生产”式的教育,它表现为置受教育者特点于不顾,置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于不顾,以僵化、统一方式“生产”人才。在我国,由于计划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以往人们总以为高等学校让学生整齐划一地达到了毕业标准就行了,就完成教育任务了。须知,这些用同一“模子”“铸造”出来的教育“产品”,是以牺牲众多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才能、创造为代价的,它严重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素质教育与划一性教育有根本区别,它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但并不按统一的模式、用统一的规格去培养“千人一面”的学生。它“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决定>第1条)它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改变人才培养中的平均主义倾向,把培养拔尖人才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完全冲破了划一性教育的束缚,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最佳结合。

二、素质教育注重通过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中小学教育以“应试”为主,高等教育阶段专业面过窄,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研讨,形成偏重“专门知识教育”,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的传统质量观,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差。新中国高等教育50年没出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以此为例,对传统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进行反思,实在不无道理。高等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创新人才。

有个性发展才有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去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呢?固然,其中因素很多,但个性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活力;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个性越发展,创新能力越突出。高尔顿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就提出个性因素在成才中的作用;特尔曼把一个人成就的75%归结为人格因素;马克思把个性发展视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可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个性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阶梯”,没有这个“阶梯”,人才成长就达不到相当的层次和境地。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同时主张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前进。江泽民总书记在全教会讲话中也特别强调: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些精辟的论述,饱含着对个性发展的重视,揭示了个性发展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行素质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是开发创新潜能的最有效的手段。它克服了传统教育难以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弱点,重视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开辟了广泛天地。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有非同一般的新创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其教育思想时提出“六大解放”: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使他有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些他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一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充分发展个性,成为突出的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交能力,并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最终提高创新能力。

人才的培养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个性发展越充分,创新人才越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沃土和广阔空间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跳出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定势,打破教育自我发展的封闭状态,推动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就要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愈来愈充分,空间愈来愈广阔。概括起来说,素质教育给个性发展至少可以营造六个方面的宽松环境:

其一,文化环境。高校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课外活动、群体气氛、社团生活和景观设施等。素质教育重视学校文化环境的营造,不仅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而且在整个校园都营造浓烈的学习气氛。学生进了校园,就感到一种文化、一种科学、一种人才的气氛,受到美的感受与熏陶。这是一种激励奋进的环境,促进个性发展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其二,学术环境。进一步为大学生创造学术自由、科技创新的学术环境,是素质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有了学术上的自由,才能活跃大学生的思想,激励大学生的学术创新,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三,精神环境。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创造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精神环境。高度的心理自由,是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最重要因素。为了适应创造力的发展,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三心”与创造呈正比。保护“三心”,能够为个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精神氛围。

其四,自主学习的环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应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素质教育注重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参加社团活动、学术讲座以及选修课程等形式,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学会选择学习,增强自我提高的本领。

其五,情商开发的环境。传统教育只重视智商开发,素质教育同时重视情商开发。情商对发掘人的非智力因素、促进人才成长有重要作用。人的情感因素,是决定其他能力的发挥极限、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和情感生活以及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最生动、最丰富、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因素。素质教育把情感和人格养成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商开发环境。

其六,实践训练的环境。素质教育重视实践训练,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不仅能出真知,而且是创造的源泉。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科技下乡、下厂、技术推广等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增强情感、磨练意志、培养进取精神,激发求知欲、探索欲、成功欲,为个性发展铺设台阶。

作者系盐城工学院宣传部长、副教授

(盐城224003)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人才环境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