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何必待“闻鸡”
1999-12-28薛谓三
薛谓三
迎着初绽的晨曦,合着音乐的节拍,一群白发老人伴歌而舞。歌罢、舞罢,尽兴而归。
曲终人散之际,人群里有位人称“顾老师”的顾怀忠老人,猝然倒地,人事不省。幸好市医院急诊室就在斜对门,转身即到。然而,争分夺秒的抢救却没能让他65岁的生命再添些时日。
人们都知道老顾佩着一个安装不久的心脏起搏器。便请问医生:“是起搏器失灵了?”“不是,它还按每分钟70次的设定节律跳动着。”“那是什么原因?”“心源性猝死!”
闻鸡起舞的老人们无论如何未曾想到,指导他们舞蹈、舞剑的顾老师,竟然死于运动之中。当然,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5年前,年仅50岁的顾怀忠不幸患了脑梗塞,在床上瘫痪了1个月。后来虽能勉强迈步,可那瘫痪的脚只有在健康肢体的带动下才能“划着圈”走路。军人的职业赋予他特有的刚毅,从此他便闻鸡起舞——虽然“舞”得十分艰难。他习拳、舞剑、跳老年迪斯科……那份执着和顽强,实在叫人感动。暑往寒来,几度春秋,他不仅“舞”好了那瘫痪的肢体,也居然学有所成,动作十分规范。为此,市体委给他发了聘书。从此,晨练的老年人中又多了一位顾老师。以后10多年,每天天刚放亮,人们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运动改善了老顾的健康状况,但他却误认为运动治病是无所不能的。他笃信“没有一种药物能替代运动”那句名言,在心跳很不规律时,依然选择了运动而不屑吃药。
一次,他拿着体格检查的心电图给医生看。那一连串的室性早搏使医生吃惊,便劝他赶快治疗。他却不听,说是“小病一个”。终于有个早晨,他舞着的剑不成招势,几乎晕倒,遂被家人强行送进医院——还是那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只是又加了个心动过缓,心跳每分钟只有40次。面对这严重的心律失常,许多现代治疗措施都无可奈何,只好请专家给他的心脏装了个人工起搏器。
半年后,老顾又出现在晨曦初绽的老干部局大院。虽然“舞”得并不得心应手,但他确信运动会像治好瘫痪那样,再给他一次生命的活力。然而,运动对这位执着的老人并不是有求必应。他非但没有得到丰厚的回报,反倒发生了前面所说的不幸。
值得深思的是,此类悲剧至今并未被一些执着运动的老人们引以为戒。每天清晨,总有人抱着病体且歌且舞。这就不能不让人痛定思痛,反思顾怀忠老人的悲剧了。
一、运动能医好昨天的病,未必对今天的病同样有效。老年人对曾经让他尝到甜头的治疗方法(如运动),很容易执着,但过于执着就无异于固执了。运动医好了老顾昔日的瘫痪,却不能使他的心律失常“峰回路转”,这就是教训。因为有的疾病适宜运动,如瘫痪;也有的疾病不适宜运动,如严重心脏病。运动是不能包治百病的。
二、不能以不变的运动观念,对待变化了的人体机能。生命在于运动,这固然不错。而生命还在于怎样的运动,却很有讲究。人体脏器机能的老化随着年龄增长而日趋明显。一种运动形式和运动量能适宜50来岁的人,未必能适宜60来岁的人。日益衰老的脏器很难适应一成不变的运动,这本来就是明摆着的道理。老顾的不幸在于不能随机应变,改变一下运动形式,遂使心脏不堪负荷而发生猝死。假若他能换一种适宜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形式,如气功、散步、太极拳,也许脆弱的心脏就不会勉为其难。
三、不必赶在容易发生猝死的清晨闻鸡起舞。闻鸡起舞是一种生活习惯和定势。然而你不能不看到最新科学研究所达成的共识:在24小时里,有80%左右的心脑疾病猝发于上午。这个时段被医学家称为心血管病猝发的“清晨峰”。对如老顾那样有心脑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起舞”何必待“闻鸡”P把运动安排在这节骨眼上,不是增加了一触即发的危险性么?我们理应改变一下健身运动的时间观念,比如在每天下午3—5时锻炼一下身体,不是更安全些吗?可惜,有不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严重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还是习惯于闻鸡起舞。
老顾的猝死是前车之鉴。愿老年朋友们以此为戒,检验一下自己的运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