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是由故事建成的
1999-06-14伍郎
伍郎
这个位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到圣何塞之间的48公里长16公里宽的地带现已闻名于世,但在50年代第一家高科技公司进驻的时候,它却连个名称都没有。直到1971年,一家专门报道半导体工业的周刊给它取了个名字--"硅谷",这个大名才开始流传开来。之所以叫它硅谷,是因为它赖以发家的产业--半导体工业的基本原料就是"硅","硅"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原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真正的把沙子变成黄金的行业。在英特尔公司,普通黄沙被净化后加热到1000多度,结晶成硅晶片,再经过几百道工序,最后就成为信息产品的基石--电脑微处理芯片。
不过,硅谷的起步可没有这么神奇。它不过是源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地产开发的设想。斯坦福大学8800英亩的校园来自参议员斯坦福夫妇的捐赠,而夫妇俩捐赠时就明确规定,这块地一点儿也不能出售。到了40年代末,大学当局正为没有钱聘一流教授而伤脑筋,几位主管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块地。既然不能卖,那就出租吧。1951年,斯坦福工业区建立,是此类工业区中的第一家。对斯坦福来说,这是他们赚钱的"秘密武器",而对许多公司来说,在一个大学附近建立工业区的想法是非常新鲜的。第一个来试探的是瓦里安公司,这还是一个从斯坦福分离出去的公司。第一份租约:4英亩土地,99年租期,每英亩租金4000美元,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现在,光这份租约就足以让瓦里安公司发财。到后来,工业区的范围已超出了这片校园,来租地的公司越来越多,斯坦福大学坐地收钱,年进账可达上千万美元。它有了一流教授,它的学生遍布硅谷的公司。有人说,斯坦福大学才是硅谷最成功的"公司"。
有了地、有了人还不行,关键是硅谷里的公司得有生意。幸运的是,硅谷精英们手中有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创新--半导体。50年代直至60年代初,来自军方的大量订货让这些公司都顺利地活下来了。这更多的是幸运,而不是高科技的奇迹。奇迹要靠另一帮硅谷天才来创造。硅谷所有的奇迹里,苹果公司无疑最具有传奇性。70年代初,当20来岁的乔布斯和沃兹奈克用各种电子元件捣鼓出一台计算机时,他们的朋友都想要一台。乔布斯说:好吧,我把汽车卖了,沃兹奈克把计算器卖了。我们可以造100台,每台卖50美元,那时我们的汽车和计算器又回来了。在自家车库里,两人花了60个小时装好了第一台"苹果"机,但以后就快多了。后来,生意越来越好,汽车房里堆满了电子器件,他们必须扩张生产了。1976年秋,两小伙子正在车库猛干,一个当地的风险资本家瓦伦丁开着奔驰车上门了,这是苹果电脑的一个经销商推荐他来的。瓦伦丁一看乔布斯的扮相就够了(他穿着绷得很紧的工装裤,脚登拖鞋,长发披肩,还留着一撮胡志明式的小胡子),他没有给他们钱,但让他们去找英特尔公司前销售经理马克库拉。38岁的百万富翁马克库拉已从英特尔退休,他向乔布斯要企业计划书。乔布斯和沃兹奈克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企业计划书是个什么玩意儿。马克库拉解释道,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对筹措风险资金是至关重要的。后来,马克库拉终于同意入股9.1万美元,并帮助公司弄到25万美元的贷款。4年后的1980年,苹果公司发行股票,马克库拉的股票市值飞升为1.54亿美元。当然,乔布斯的更多,价值达1.65亿美元。
没有什么能比这种故事更能打动人心,更能体现硅谷的魅力了。硅谷也正是由这一个个奇迹般的故事"建成"的。在斯坦福大学工业区之后,美国有18所大学也仿照这个模式建起了自己的研究区,但基本没有起色。迈阿密大学的研究区甚至连一家企业都没有吸引过来。最有可能和硅谷抗衡的是波士顿128号公路,它附近有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但是,它们缺乏工程技术力量,其实力更多体现在更加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方面。最致命的是,它们缺少让人心动的"故事"。哈佛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王安博士倒是曾给这一地区带来希望,但也仅此而已。也许有感于此,广东省常务副省长王岐山在谈到高新技术产业时说:我们需要一个故事。刚起步的中国高新技术需要一个示范,一个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