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大计:早定!明定!

1999-06-14

南风窗 1999年8期
关键词:改革

●本刊记者:张良

银行又降息了,1年期存款利率从3.79%降至2.25%,降幅达40%以上。这已是近年第7次降息。现在是恨不得拿棍子把钱从银行往外赶。从号召储蓄支援生产到今天这一步不过几年时间。但是,老百姓的反应还是很平淡。

降息后几天,一位广州市机电行业某困难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算账:该企业有1000

多个在职职工,近900个退休人员,较多的人只有1万多元的积蓄。退休职工原来每月可从定期存款利息中取得近百元的生活补贴,在职职工也可靠利息减轻生活负担,现利息一再降低,微薄的积蓄更不值钱了。最令人担心的是医疗费用的无底洞,1994

年至今,企业就拖欠职工医疗费130万元。职工生病,大部分医疗费实际是自己支付。因此,在目前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未充分建立的情况下,大多数职工是不敢轻易动用仅有的存款的。

现在,市场低迷,万家发愁,要害是百姓不愿花钱。一时,为刺激消费献计献策、诊病开药方的人挺多。细论起来,无非以下几条: 1、挤出"闲钱"。主要手段是连续不停地降息。但3年连降7次,人们的感觉似乎已经麻木。1998年3月底,中央银行第4次降息,而5月份的存款余额增幅反倒比4月份提高了1.2%。今年头4个月,居民存款又增加了5000多亿。即使是降息所"挤"出来的钱,看看大家购买国库券和大型国企债券---股市是不敢轻易去碰了---的火爆场景,就知道这些钱有相当部分用另一种方式又存起来了,仍然没有投到消费市场上去。一时间,中国人似乎成了只挣不花的"守财奴"。

为什么居民的钱"挤"不出来?很简单,除了握着80%存款的20%的"先富起来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救急钱,而不是什么"闲钱"。闲钱才会拿出来大方地消费和做风险投资。救急钱却是要压在箱底,备战备荒,轻易不敢使用的。据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存款一般只是几千美元,收入大部分都拿去消费和投资了。这种毫无后顾之忧的感觉的确让人羡慕。在这种潇洒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似乎不怕上医院(因为有保险公司买单)、不怕丢工作(失业救济可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水准,直至他找到下一个工作)、不怕退休(退休金足够他们每年到中国旅游,所以在中国看到的外国游客多是成堆的老头老太)……

2、让你花起来很爽。一些专家认为,人们不肯花钱是因为存在一些花钱的"技术障碍",如消费观念的不先进,不肯先使未来钱。一个在近期被广泛刊登的故事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钱,昨天终于买了套房子住了一天。"美国老太太则说:"我干了一辈子,昨天终于把我住的房子的贷款还清了。"老实说,这个故事让人很不舒服。我不知道,对这个中国老太太或别的普通中国人来说,是"落后观念"让她可怜还是"高昂房价"让她可怜?比一比两国的房价和普通人年收入的关系,这个故事让人笑不出来,更无从得到什么观念"启示"。另一个阻碍据说是信用透支的不方便。专家认为,是繁琐的消费信贷程序阻碍了人们花钱。于是,银行开始一路绿灯,不仅鼓励大家买房买车去贷款,连出门旅游买彩电冰箱也鼓励去贷款。现在,银行最"前卫"的一招是:通过信用卡提供消费贷款,向"国际惯例"靠拢。没人会讲这样的故事:在美国,每年有80万人因为付不出贷款而被列为个人信用破产户,其中绝大多数是信用卡用户。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投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感谢上帝,美国取消了债务监狱,否则那里一定人满为患。

3、让你看起来很富。从5月19日开始,股市突然一路暴涨,涨得让人心悬。一个月后,当股市有点进退两难的时候,6月15日的《人民日报》有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它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讲股市的。由于当天新华社没有转发,几大证券报没有登载,而股民们平时似乎不与《人民日报》打照面,见到全文的股民不多,但消息已传开,且传得多少有些走样。股市当天成交放出520亿元的"天量"。在许多老股民心中,1996年12月15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仍然让他们记忆犹新。那一次,评论员严厉抨击了股市的狂热,已连续上升大半年的股市顿时紧急刹车,且大跌数月不止。这一次《人民日报》的评论带来了什么

?来的是"牛"而不是"狼"。评论员为近期的上涨定调:是正常的恢复性上升,不是短期反弹,是长期发展的良好开端。

这种不寻常让人不得不想到近期一些"时髦"的建议。专家说:为什么美国经济这么强劲?因为美国股市持续十几年上涨,人人财富升值,自然乐于大把花钱,从而刺激经济的进一步上升。所以要启动市场,必先启动股市。还有人举身边例子:股市上涨,那些证券部里每天来"坐班"的股民中午就会去酒楼吃饭;若下跌,就会只吃盒饭。可见股市兴衰与消费能否启动息息相关……中国的股民的确不少,现已突破4000万户。在近期股市可以赚钱的"示范效应"下,还在每天上万户的源源不断地加入。他们如果真的全把"吃盒饭"换成"上酒楼",倒真可以狠狠刺激一下经济。但是,且不说纸上富贵能持续多久,就是股市暴涨的胜利果实,大部分很可能落入机构大户手中,而与普通散户无缘。调查显示,广大中小股民,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其盈亏比例大致上总是20%赚钱、10%打平、70%亏损。坐庄的大机构另当别论。而且,"泡沫经济"往往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兴奋剂":它可以让你得冠军,但也会让你短命。光"看起来很富"还不行,要真的很富---这取决于我们生产的效率、管理的水平和对财富负责任的程度(重复建设,生产过剩之所以成为恶疾,是因为没人会为成为废品的生产线、厂房和一栋栋卖不出去的写字楼、豪宅"跳楼")。此外,还有什么实行分层消费制度,鼓励有钱人多消费,只要他们把钱花在一些特定消费项目上,就可少交所得税。……

可以想象,专家的药方会一直开下去。这些建议无疑都是用心良苦,也都有其合理性,但市场难以启动也是事实。统计数字告诉我们,老百姓不是没钱。银行存款中在居民名下的就有近6万亿(即使按经济学家的计算,去掉近1万亿的公款私存,居民存款还有5万多亿),此外,居民手中的现金还有1万亿左右。人民手中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我们不禁要问:老百姓为什么不愿花钱?是中国人传统的"节俭"观念真让人成了顽固的"守财奴"吗?

开多少药不如开一剂"定心丸"

现在,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实际上是有两套改革在并行:

一是有关国计的改革:财税、金融、政府机构、粮食、投融资、国企等;

二是有关民生的改革: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教育收费等。

有关"国计"的改革,都直接间接地与政府财政有关,要解决的是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日子越过越紧张的问题。而有关"民生"的改革,又何尝不与千家万户的"家庭财政"相关。当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还没有明确结果,正是众说纷纭,人们忐忑不安的时候,又有谁敢大把花钱?政府财政有麻烦,还可以增发国债、加印钞票来应急。家庭财政出现赤字,等待的将是夜夜难以入睡的日子。

这两套改革中,有关"国计"的改革正目标明确地强力推进,而有关"民生"的改革却略显缓慢和模糊。而正是民生改革的不确定带来的普遍的不安全感,使得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多地存钱,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安全边际。他们谨慎消费加紧储蓄,像个土拨鼠一样每天忙碌地掘洞储粮,我们何尝有资格来嘲笑他们为什么不上酒楼去吃顿大餐?

安民才能安国。开多少药不如开一剂"定心丸"。不解决"信心紧缩",人们手中的财富再增加,通货和市场也会继续紧缩。要安民,民生大计必须早定!明定!

现在,要知道我们的未来是否很安全,首先要明确以下问题: 1、住房:未来普通商品房(不是豪宅)的大致价格如何?每月工资会增补多少?住房公积金可以提供多少帮助?银行按揭能否更简便?房改房的产权怎么处理?---现在有的是部分产权,有的是全部产权;有的可立即出售,有的要等够5年;有的是自己作主,有的要单位点头。 2、医疗:得个感冒要花掉100多元的状况能否改变?有了大病会花掉多少钱?自己要付多少?医疗保险---是实实在在地出钱,而不是欠账。百姓的生活费不是医疗基金的周转金---能解决多少?如何缴纳保险金?3、养老:退休后,能拿到多少退休金?能否负担那时的基本生活?4、教育:9年制义务教育的含义是什么?教育收费改革会怎么改?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总共要支付多少学费?除了学费,在学校的其他花费---如服装费、辅导费、营养餐费、书本杂费、健康检查费等---会有何变化?5、失业:失业保险金要缴纳多少?失业时可领到多少失业金?能领多久?可维持一个什么水平的生活?只有当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了确实的了解,而不是各种说法满天飞,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才会稳定,才知道该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准备多少银两,而不是"宁多勿少"地储蓄、储蓄、再储蓄。

政府可做什么?

最有资格来回答上述问题的,无疑是人民政府。

老一套的社会保障制度搞不下去,肯定要改,民众对此其实已有相当的心理准备。现在大家关心的是何时改,怎么改。仅仅明白一个大方向还不够,他们要的是一个更加踏实的未来。有关国计的改革,老百姓直接感受不到,怎么操作都可以。民生改革事关千家万户,操作起来不可不慎,又不可太缓。

现阶段,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做什么?---科学估算民生改革成本。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需要为此付出多大代价?对这些问题,应该成立专门的小组来调查研究。小组必须是开放和中立的,能容纳社会各方人员参与,调查研究报告向社会公布。而不是像某些垄断部门搞的"改革",改来改去,利益不变的只有它自己。

---详尽而审慎地评估改革对大多数家庭的影响。这种评估不是粗线条的,而是要结合普通家庭的收入调查(数量、结构、稳定性等)、社会保障的预计范围等作出详尽的分析。也是需要专门小组来解决。

---透明公正地确定政策。政策的出台一定要经过人大充分的讨论(不是找几个所谓的"样板户"来开一次"时髦"的听证会之类),并且经过人大严格的表决程序。方案的内容应尽量详尽,而不是一些指导性意见,让各地各部门去自由发挥。在美国,大部分国内事务的处理权都在州县等地方政府而不是联邦一级,但社会保障却由联邦政府的管理为主导。因为美国人相信,这是人人都应享有的权利,不分地域、种族、男女老幼。一个普遍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将自行消解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

---政策讨论、明确后坚决执行。当经过以上程序后公布了方案,政府要做的,就是发挥权威,严格执行,没有通融和情面可讲。比如现在正在形成中的社会保险体系,因为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欠交、缓交、拒交保险费的事时有发生。实际上的作用大打折扣。

---信息传递充分到位。现在,职工的工资单上常常出现一些扣除项目,公积金、保险金、资金统筹、专用账户之类,人们对此往往不甚了了,而能讲得清在社会保障方面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有关的信息没有得到充分传播的结果。对有关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各路传媒不应简单地登一登领导讲话或政策条文,而要帮着人们算清大小明细账。这样才能防止小道消息满天飞,以至版本越传越多,越传越心慌。

既然"花钱才是硬道理",当务之急便是让人花得很放心,花得毫无后顾之忧。这样,人们才会觉得:我的未来很安全,我的积蓄很多余。□(摄影:史利陈国插图:邝飚)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