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矛与盾
1999-06-13文/李照山
文/李照山
在大成拳中,后矛前盾的技击桩法,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矛盾式站桩。此桩的内劲效应越充分,则越利于其它功法的应用与发挥,不但如此,到了一定的桩功阶段,还可以前手为盾,后手为矛而衍生出种种的技击之法。
首先,桩法的正确与否则是练好矛盾桩的前提。其桩式要领:
1、须调整好两脚丁八步的位置,这包括两脚的前后、横向距离及方向;
2、要正确做到裹胯;
3、上肢肩架要正确,其中包括两臂的高度、角度及两手的位置等;
4、注意整体要求,如躯干部位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周身松沉,两臂如抱一横向的椭圆形大气球,两眼目视前方某一目标。
对于站桩的作用,《大成拳论》云:“则肌肉不练而自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站桩时,形似不动,但它对骨骼、关节、肌肉的锻炼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拳学中的劲力,又无疑来自骨骼的支撑,关节的运作及肌肉的收缩。站桩可使骨骼中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骨的形态结构与性能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使骨质得以强化,使骨骼变得更加坚固,从而提高了发力、放人、推手、实作中的支撑、抗压、抗扭转方面的性能。站桩能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厚关节囊与韧带,而且使它们的伸展性加大,从而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与灵活性。站桩可使肌肉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可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又能使肌肉中的高能物质分解速度加快,及时供给肌肉能量,使其产生极大的爆发力。
开始站矛盾桩时,桩式容易走形,因此,当站一会儿时,就要检查一下,务必调整保持正确的肩架。在初级站桩阶段,肢体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种种不适之感,有的肩部会产生紧张,有的腰部会产生酸痛,有的对裹胯的要领则不易掌握。对于这些现象,一般坚持一周左右即可得到很大的改善。随着练功的深入,即进入了桩功效应阶段。此后,就有必要搞清桩功的目的与原则要求。其目的是培养锻炼“内劲”,原则要求是体会“肌松力薄5奔∪夥潘墒保大脑会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若能给大脑输入一个较弱的信号,就会使肢体产生较强的应答反应。这种信号通常称为意感活动或精神假借,对于技击桩而言,则输入与增长内劲或与技击相关的意念活动,前者系静力性功力锻炼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动力性功力锻炼的内容。
所谓静力性功力锻炼,则是指为了单纯性的储存功力,增加内劲而言。如在站桩时意感两臂“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砸之不落,挑之不起”,则会使骨骼、关节、肌肉产生种种的良性变化,使骨骼有了重生作用,肌肉的锻炼范围扩大,而且能达到有效的通联作用,在通孙的前提下,可自然而然的使上肢产生高强度的空间支撑效能,躯干则产生稳固的整体性与沉重效果,下肢则会起到牢固的根基作用。这一系列变化,即“力⌒浴蹦诰⒆饔谩H粲谜庵志哂小褒【ⅰ毙Ч的肢体去放人、推手,外表看似无力,但对方会感到劲力强大无比,这也是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的原因。笔者在教授学员练习单操手时,一般是以己两臂分别与两人相推,当笔者向前推时,两人同时感到内劲之雄厚,无法撑之,当两人向笔者中线推进时,笔者以矛盾桩撑之,无论他们如何用力,也无法推进。这就是高强度的内劲表征。
经过了一阶段的站桩,不少人会感到胳膊内部有发紧感觉,好象站桩时间也有所缩短,此种状况并非初站桩功时的紧张劳累之感,而是内劲变化特殊过程,但习拳者大多对此产生疑虑。如果懂得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后,仍可继续坚持练功。如果这种反应很明显,也可适当降低两臂的高度,经过这一过程后,站桩时间又会延长,两臂继之会产生轻松感、消失感、增粗感。当再次产生内部的紧缩膨胀之感时,也不会有酸痛感。而且这种感觉的范围逐渐扩大,可由两臂向两肩、背部、腰部、胯部延伸。到了此阶段,参预作功的肌肉群增加,内劲效果亦更加明显,此时若进行放人,单掌即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当有了更大范围的内劲后,则可进行引发性的强化训练与动力性功力锻炼。前者指的是当体内有明显的笃实之感后,则应不失时机的使其向空间延伸,此种延伸并非单纯的试力功法,其主要目的是顺应内劲的趋势,使其更完全、更具体的在空间得以体现。所谓动力性功力锻炼,则是把内在的静力性功力变为具有直接技击意义的功力训练,此种锻炼具有一定的技击与防守作用。如设想敌向我进攻,我则以相应的手段去防守去进攻。这种锻炼可振奋精神、激活细胞,可培养临阵不畏、临阵不乱的精神气质。王芗斋先生对此指出:“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面八方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
当矛盾桩具有一定内劲基础与精神气质后,即可由此桩衍化出具有极强技击性的实搏动作。所谓矛盾站就是前手为盾,后手为矛之意。作为后手的矛,可以不同的技击方式击出。此种技击方法,包含了守中有攻、攻中有守,攻防并进的两个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大成拳“打即是顾,顾即是打,发手便是处”的技击效能。下面以左式为例说明其具体练法。
先站成矛盾桩式,使左脚略向左开,此时可不必进行裹胯。两掌变为空握拳状,左拳拳心向内,右拳拳心向下,然后,稍向左转身的同时,左臂左拳如盾一样向左上方作磕挡动作,右拳如矛一样向前击出,其常见状态有四种:
1、右拳如矛以炮拳击出;
2、右拳略向下移,并使右臂外旋,拳心向上,然后,再以利矛之势,使右拳由下向前上方作钻击动作;
3、右拳如矛以栽拳之势向前下方砸去;
4、右拳下移至右肋相齐,同时,右臂略外旋使拳心向左,然后,以低位的利矛之势,使右拳向前作崩拳击出。
右式的练法与左式相同,唯方向相反。
练习熟练后,还可进行左右两式的交替练习,现以第一种情况为例说明。当我左臂左拳为盾,右拳似矛以炮拳击出后,上身右移,与此同时,右臂右拳随着外旋动作以盾之势向右上方作磕挡动作,左臂边内旋边下落至额前,拳心向下,然后左拳似矛并以炮拳之势向前击出。其它三种矛盾式动作与此基本相似。当定步的动作熟练后,还可以配合踩步、横步、三角步等一系列步法练习。
由于矛盾式的技击方法能使两手的攻防动作同步共进,因此,不论对其主动进攻还是被动还击,均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例如,当我以正面主动进攻时,我左臂以坚盾之势向前撞击对方头部,几乎与此同时,右拳似矛一样可以炮拳、钻拳、栽拳或崩拳分别击打对方的面部、咽喉、胸部或腹部。
我被动还击情况有:
1、当对方以右直拳向我面部击来时,我不躲不闪,迅速以左臂向左上方格挡其右臂内侧,同时在我稍向左转身之际,右拳以炮拳之势向前猛击对方面部;
2、当对方以左直拳向我击来时,我稍向右闪身,然后,在我左臂以盾之势迎挡其左臂的同时,右拳以利矛之势向前崩打对方左肋;
3、当对方以右摆拳击我左侧耳根部位时,我稍向后闪,然后迅速以左臂的盾牌之势由下向上撞击其右臂,使对方造成重心不稳,与此同时,我右拳则如疾矛以钻拳之势刺向对方咽喉;
4、当对方以右直拳或右摆拳向我击来时,我迅速以右臂由下向上撞击其大臂外侧,同时,随着肩胯的右转,左拳则似利矛向对方右肋猛刺。
欲使以上各法达到更好的技击效果,平时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模拟练习。这种训练需在两人之间进行,一方主动进攻,另一方作矛盾式的还击。开始时,进攻的一方动作要慢一些,还击的另一方也可在慢中领悟。随有练习的深入,动作可逐渐加快。最后,为了求得动作的真实性,双方可穿上护具,戴上拳套,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为进攻的一方可真打,还击的一方也不必手下留情,当双方动作能完全掌握而又能恰到火候时,则可脱护具去拳套,进行更加真实的对抗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的搏杀中稳操胜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