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看“家”
1999-06-07徐凡
本刊记者 徐凡
几年以前,有人问我,如果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子方法,行不行。我说,好啊,心理学中有毕生发展理论,说人的一生都是在发展中度过的;教育学中也讲究终身教育,鼓励人们活到老学到老。做了父母,当然棘手的事情会有很多,有地方学习该多好。但再往下讨论,说及到底家长需要些什么时,我们发现,家庭形形色色,问题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具体的情况就可能很不相同。如:“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有的家长指的是他5岁的儿子无论如何都不肯按要求坐下来写字,好不容易写几个,也决不按规定的笔顺写;有的家长指的是他4岁的女儿突然提出要吃奶瓶,像小婴儿那样,怎么劝也没用。是啊,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去年,我们终于有机会在中华女子学院接触到了香港大学社工系的李维榕教授,当时她正在那里讲结构式家庭治疗。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当时的话:“许多父母都认为他们的孩子有问题,都像治病一样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治,以为我会给一剂良药,然后他们就能接一个他们想像中的治好了的孩子回去。我告诉他们,这是不可能的!”听到这里,我为这位专家的大胆和坦率而震惊:“既然你不能治疗孩子,又如何称你为治疗大师呢?”但很快,我就理解了李教授。她告诉我们,孩子是生活在家庭之中的,如果他在这个环境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决不可能说与这个环境无关。如果割裂开原来的环境单纯地讲治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当这个孩子再回到旧环境中时,问题又可能重现。因此,在她的治疗中,是要求父母和孩子同时参加的。整个家庭的参与以及治疗师的巧妙沟通作用,也许会使家庭的成员发现,真正有问题的人极可能不是表面上行为不正常的那一个。
是啊,我们习惯了线段式的思考。这种思考总是简单地归结出责任所在。所以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便开始责怪孩子。但实际上,“家庭”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动环”,每个家庭成员所扮演的角色都是这个动环中的一部分。他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结果,没有什么事情是孤立存在的。
在我们后来和李维榕教授的又一次谈话中,她告诉我们,家庭治疗,目的并不是去找问题,而是去找家庭中的力量,哪怕是使他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李教授认为,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有时候孩子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教育,而使他们自身成长。要有一段时间看不见孩子,让他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能够自己发展、自己长大。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
翻开李维榕教授所著的《家庭舞蹈》,她的朋友林燕妮所写的序,使我们更增加了对她的了解:“没有人天生就是强者。维榕小时,是个极易受伤的孩子,那令她了解受伤是怎么一回事。
“复杂的大家庭,令小小的她已面对过很多问题,她了解问题是怎么一回事,更体验到问题不一定必须有现成的解决方法,人才可以面对世界快乐地生存下去。
“岁月将她的聪明提炼成睿智,把她准备得更好,成为新一辈出色的心理治疗家。”
在李维榕教授和许多有志于家庭治疗的医生与专家的积极帮助下,今天,我们开办“万花筒”这个栏目的条件终于成熟了。在以后各期“万花筒”栏目中,我们将陆续刊登李维榕教授和其他家庭治疗专家们的文章,并特别聘请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子勋大夫为栏目主持人,为大家做必要的点评与解释。■
李维榕:国际家庭治疗大师万纽秦(Salvador Minuchin)的惟一华人入室弟子,也是纽约家庭研究会的家庭治疗教授。她除了在英、美、加讲学外,近年来,每年均应香港大学邀请,在香港讲授家庭治疗和小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