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攒了16年的礼物
1999-06-05胡茄
胡茄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试图去看懂父亲的文章,不是那些被整齐地用铅字印在报纸杂志上的,而是那些被他写得密密麻麻,东一截西一段地丢在桌子上的。从她认识第一个字的那一天,她就开始研究那些笔画简单之极的汉字,可是尽管她识的字越来越多,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却仍然一直看不懂它们的含义。
女孩转眼已经15岁了,她依旧还像小时候一样帮他换茶、捶背、收拾书桌。一天,她忽然注意到杂乱的书桌一角有一张小小的从烟盒上撕下的纸片,上面写满黑压压的小字,她惊奇地认出其中有两个字是她自己的名字。女孩儿乐了,她暗自高兴,看来一个15年的心愿可以圆了。她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继续收拾着,却又偷偷将这小片纸藏进了自己的口袋。
又是新一年的开始,女孩的生日就快到了。那天,女孩儿早早地回到家,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做好几个小菜点上红蜡烛等待父亲归来。6点……8点……10点,时间在焦急地期盼中溜走了,他还没有回来。女孩儿不禁有些着急,这大雪天的冬夜,他会去哪儿呢?时钟敲过了12下,父亲终于出现在家门口。他的身上落满洁白的雪花,勾着脊背,腋下依旧夹着那只深棕色的公文包。他看见那桌凉了热、热了又凉的菜和早已燃光的蜡烛,还有迎他来的女儿,脸上浮起惊讶的神色。
他忘了我的生日,女孩儿觉得鼻子有点儿酸,一股莫名的委屈令她的双眼噙满了泪水。
他抖了抖身上的雪,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走到桌边,打开那只旧公文包,从里面取出一叠整齐的稿子,轻轻地放到桌上。女孩儿好像感觉到了什么,她拿起文稿小声地读了起来。她忽然感到这个故事是那么熟悉,她从这些故事中看见了自己成长的每一步;每一次欢笑,每一点进步,其间有他的身影,他的关怀,是默默的,深沉得令人捉摸不透。稿子很厚,飘着还未干透的油墨香。女孩儿细细地读着,屋子很小,翻页的声音回荡在小屋中。
终于,她读到了最后一张,只见全文的最后空出了一段,什么也没写。整篇文章成了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女孩儿抬起头发现他正专注地、充满慈爱地望着她,灯光下,女孩忽然发现父亲的头发白了许多,她忍不住让早已噙在眼中的泪水顺着脸颊滴在那白净的纸上……
他扶起女孩儿,轻轻地拭去她脸上的泪水。他的声音苍老得有些沙哑:“别哭了,傻丫头,今天是你16岁的生日,别哭了。这篇文稿本来是可以写完的,可记着结尾的那片纸我实在找不到了,对不起。”女孩颤抖着摸出那张她贴身带着的小纸条,放到他手中。他一震,那已爬上泪水的脸上露出笑容。他掏出怀中的钢笔,将这最后的一段一笔一画抄到那空出的段落上。文章终于写完了。他望着膝下的女孩儿,在全文的最后一行用最工整的字迹写下几个大字:
“本文献给我最爱的女儿!”
女孩幸福的泪水流淌着,在这漆黑冰冷的夜晚,她感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暖流。她为自己是父亲的女儿而骄傲。父亲写了半辈子别人的故事,积攒了16年后,终于为她写下了长长的一篇 。 (于继玲摘自《婚姻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