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媚[俗]的结尾

1999-06-05吴永耀

电影画刊 1999年8期
关键词:张艺谋农村教育

吴永耀

无疑,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次,张艺谋采用演员全部实行非职业化,这些非职业的演员扮演的角色基本都是他们生活中本来的角色,场景也是实(原)景实拍,力求把人为的表演痕迹降到最低点,从而把影片的纪实风格推向极致。

当然,影片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故事题材和内容上。故事流淌着一种朴实真诚的情感,不仅让人看到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农村教育现状的关注。

然而,这个本该极有认识价值的故事进入尾声时却留下这样的结局:本想到城里打工的张慧科在车站走失流浪街头,魏敏芝通过电视台专题节目终于找到张慧科,电视台派专车送他们回村,同时社会各界捐赠的一卡车学习用品也送到水泉小学。这看似令人鼓舞、皆大欢喜的结尾,在我看来却是一个十足媚“俗”的结尾,遗憾地走进了对中国农村教育现状认识的误区。

我毫不怀疑影片中结尾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我也理解张艺谋导演企盼全社会关心、让农村小孩一个不能少接受教育的良好愿望。但是影片中魏敏芝找到了张慧科,社会各界捐助了水泉小学,似乎告诉人们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的结尾把中国农村教育事业艰难历程轻松地简单化,低估了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艰巨性,更没有从“法治”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或许张艺谋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欣赏心理的缘故,影片结尾把《一个都不能少》流入了非常老套的“俗”故事的窠臼,背离了他自己“对我们这个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两头和未来的忧虑”的创作初衷,同时也凝固了故事中具有张力的意蕴和内涵。

猜你喜欢

张艺谋农村教育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张艺谋的抠门
新农村 新一辈
张艺谋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