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并用说散文
1999-04-06贾宝泉
编者按:
散文人人写,人人写散文。然散文如何引人入胜,如何提高品位且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却非易事。“形散神聚”是一种境界。“出神入化”也是一种境界。我们约请著名作家贾宝泉在本刊开辟专栏,就散文写作发表议论,取名曰“《散文》主编谈散文”。
能不能说,一个走路走得好的人,散文也写得好?我说不准,只是觉得,散文创作与走路,很相似。
地球在走。从灼热的火球走到了春夏秋冬四季,从没有生物走到了有生物。鱼从水中走到了岸上,进化成了高一级生命;古猿从树上走到了地面,“走”成人,从此,人猿相揖别,人开始主宰我们这个行星的一切。
散文也在走。从古代走到现代,又从现代走到当代,还在向前走。
大家活在“走”的世界。走,才是活着;不走,就是死了。
回视散文的路,横的竖的都是脚印,浅的都是被岁月销蚀尽了,惟有深的尚能辨出个轮廓:不尽是正的,也有不少是“歪”的。“歪”的不必正过来了,因为那是历史,历史是不能更改的,只能提醒活着的行路者再走时注意。即使,再增添几个歪脚印也不要紧,因为我们谁都走过错路,彼此总好担待,虽然迷了路可以请向导,可再高明的向导也不能替代自己走路,要防备跌倒,还是靠自己心到眼到。自己的路就是走新路,新路不平整,难免跌跤子,于是,歪的脚印给“跌”到路面上。
就算是防备跌倒,也不必看着自己的脚尖走路。看着脚尖走路,就总是低下头颅,久而久之,会驼背的,会颈椎增生的,会大脑供血不全的;更不必看着自己的脚印走路,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脚印走路时,那就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了。想看看自己的脚印也可以,要等休息时回转头来;不回头看路的行者,是一位盲目的行者。
我们这个行星不算太小,谁都不用担心无路可走,有人的地方一定有路,没有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踏出来!谁想留下的脚印深一些,谁就得抢先去踏犁头刚刚翻过的新土;柏油路上行人走轻快,却留不下任何脚印。你想,连10轮大卡车都留不下印痕,何况人!
走路省力的地方,往往是别人千百次走过的路。
你的脚,我的脚,他的脚,重重叠叠地走,先先后后地走把荒原走成坚硬的路面,再把坚硬的路面走成沉降带一一沉降,如果倒过来审视,自成一种高度。
人生世间,生命之路走得如何,创作之路走得如何,自己那些有字和无字的作品里,明明白白地书写着,评说着。
1990年,辽宁两位文学爱好者徒步穿行大江南北。经过天津时,访问《散文》编辑部,拿出笔记本要笔者写几个字。彼固请,不得已只好遵命写了:
写散文不只用手,也用脚。
在双脚丈量大地幅员时,也丈量人生和自己的高度。
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他一旦选好自己的路,就睛雨无间地走下去了。他曾经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不过那是为了练习某种姿态,试验脚力的强弱,走多远都不算数;最终他还是喜欢走自己选定的路。在自己选定的路上走,即使走得慢,也是冠军,因为没有别人走在前面。
年轻人热血沸涌,走路如跑步,一蹦三跳的,是恨不能飞,就性情说,他喜欢跃进的、时空跨度大的文字;老年人怕跌倒,怕骨折,所以喜欢平实的、稳定的文字。老年人走路喜欢拄一根拐杖,他自己和别人的文章中关于童年和往事的回忆是他心灵的拐杖。
既是走路,就会想到步速,为了超过同路人的速度,或是不低于某种速度,行路者将抛却身上可有可无的牵挂,以及心上可有可无的牵挂,还将提醒自己:“哭泣不是时候,说笑不是时候,要哭要笑,等走过这段路。”所以,当步速加快的时候,往往较少披挂和牵挂,虽然确实疲惫些,身心倒是自在疏旷了。
道路分歧怎么办?停下步子判断啊:请记住,适合于你的道路只有一条。对于作家来说,选择何种文学样式,追随何种艺术风格,决定正确的师承,都是“路口”。“路口”上慎重些,慢一点,正是为了上路后走得快捷。
走累了还走吗?不!要果断地停下来休息。如果在河溪畔,你可以临流照影,如果有鱼,不妨垂下钓丝,不必去专门钓台。东汉严子陵端坐在钓台上垂钓,不为鱼儿上钩,而是垂钓清名,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名利之徒。而你,一个远行者,一个自拉自唱的漂泊者,只为垂钓某种清趣,以便在获得体力之后继续赶路,自然哪里合适就在哪里下钩,讲究什么钓台、戏台?如果在农舍外,你可以进去讨汤水,农家不因你衣冠不整、不梳头、不洗脚而拒绝你,农民爱用走路比喻他要说明的事。你问他“庄稼收成好吗?”他答道:“正走哩!在路上。”这是说明庄稼还长在地里,不是说马车正往场院里拉。你问他到西村怎么个走法,他则说:“问路要用脚板,留下脚印就是路咧。”你正莫名其妙,他却笑了,微笑会传染,一时间大家都笑起来。
不想再走怎么办?那就不走好了。人走多远都有个止步的时候。无论谁都写不尽世界。人的一生中,有几个脚印挺漂亮,是可以自慰的;作家一生中,有几篇作品自己或读者喜欢,是可以满足的,即使只有一两个句子给别人记住,也算有收成,未曾让生命的土地荒芜,好作品哪能都让一个人写出来!再伟大的作家,都休想把大多数人纳入以自我为圆心的周边。在中外文学史上起到骨胳作用的文学大师们,其作品也不都是件件都好,你读他们的全集,就发现是鱼龙混杂的,有的一生写了数千首诗,但值得后人背诵的,有几十首就不算少,聪明的读者说:“如果我想对某位作家始终保持好印象,就读他的选集;只有深入研究他时才读他的全集”,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