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冲刺”的涵义
1999-02-10
长达13年的马拉松谈判,曾经满怀期望也一度意兴阑珊,不过到了今年3月下旬,种种动向都在确切地传达一个信息: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已现曙光。当前人们议论最多的不外乎两个题目,一是这回到底能否在4月朱杌访美时达成中国加入WTO的相关协议,二是中国现在到底该不该加入WTO?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并不敢过分乐观。朱总理最近提出在电信、银行业等关键领域扩大开放,并表示将为加入WTO作最大让步,当然是很有力的举措。而且目前美国方面的确很希望能够通过让中国加入WTO,以解决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应当说,如果此次总理访美能达成有关协议,再在未来数月内进行具体细节谈判,中国就有望在今年11月WTO“千年回合多边谈判”前夕进入WTO。这是比较令人满意、也有相当现实性的一种前景。
但是,无论如何,此次能否达成有关协议、最终能否在11月前加入WTO,都不是中国一厢情愿的事情。13年争取入关的经验,几次起起伏伏都证明这一点。美国以往对中国一直是偏高叫价,不肯让步,此番虽然表现出较大的认同,但其国内政治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选年前夕,国会中克林顿的政治反对派事实上将白宫的中国政策变成了一张“政治牌”,仇华情绪异常强烈。连月来,国会山先后掀起的“人权风波”、“间谍风波”、“WTO风波”,将中美关系罩上了重重阴霾。在这种背景下,克林顿政府在就中国加入WTO进行谈判时,必然迫于种种压力抬高门票价格,甚至达到中国难以接受的程度。
在我们看来,中国这次的“WTO冲刺”是适时而必要的部署。为达成协议,中国虽出价不菲,却也大有必要。但在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同时,也应当有再度受挫的思想准备。不管最终结果是否满意,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不应动摇。因为无论加入WTO本身,还是中国为之作出的“让步”,归根到底都不是权宜之计,实际上与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相一致。从这个角度看,心中自可有一份从容。
至于第二个问题,亦即现在中国该不该加入WTO,当前可以听到不少反对的声音。有的慷慨激昂,直指开放电信“引狼入室”;有的危言耸听,断定“入关”冲垮民族工业。我们不能同意如此看法。
业内比较清醒的人都明白,对于走向市场化的中国来说,服务业放开或是其他经济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都是适应国际趋势的必由之路,迟早总要走到这一步。闭关自守只会威胁相关领域所及的“国家安全”与“民族工业”成长。中国这些年来实际上已经为加入WTO进行了很多准备,市场开放度大大提高,许多经济领域迎接国际竞争的能力都有很大加强,绝不至于外国商品进来一冲即垮。况且WTO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面对两年来经济增长放缓的现状,中国除了增加内需,也需要通过进一步扩大出口、吸引外资流入,来推动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因此,中国如能按计划在年底前加入WTO这个世界自由贸易的大家庭,于长远、于眼前都不失为有利的事情。
中国当然也有自己的“软肋”,电信、银行等关键领域改革迟缓,竞争能力过低,正是一些人不同意开放这些领域的重要原因。在这里,一要看到近年来改革的进展,已经使实际情形向良性方向有了一定改变;二要看到开放本身正可以促进改革,现实的情形是改革在各方既得利益的纠缠下走得过慢,但又不能总等下去;三也要看到开放承诺并不是一个早上敞开大门,即使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仍然会有个逐步开放的过程。现在主要还是提出开放的时间表,谈判所及的时间都在5至8年之后,并不会马上带来直接威胁。
在当前讨论“该不该入关”这个早有答案的老问题,反映了亚洲金融风暴以来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怀疑和迷茫。如何认识全球化是一篇更复杂的文章,我们在这里只想强调,全球化趋势确实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入WTO、提出市场开放时间表,正可以成为日益艰辛的改革进程中的新动力。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加快迈向WTO的坚定步伐,是很令人振奋、很给人希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