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力量
1998-12-31夏红
夏 红
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彝族女孩阿果在大学里学的会是政治专业。而在大学毕业之前,她的梦想竟然是要当一个电影明星。阿果的全名叫“沙玛阿果”,意思就是:金花般的女孩。如今,她用金花般的笑容灿烂着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她的微笑征服了亿万观众。电视同行给她的评价是:阿果就像一个好天气!
“鲁妈”笑场,几乎圆了她的明星梦
1987年,阿果在西南民族学院政治系读三年级。在她宿舍的墙上,贴满了风头正健的明星照片。“有一天,我一定要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强!”阿果经常这样告诉自己。
她参加了学校话剧队排演的话剧《雷雨》。在第四场戏中,她扮演的鲁妈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向前台,台下观众中突然有人叫起来:那不是阿果吗?阿果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在校内当然有着相当的知名度。一定是她平时青春亮丽的漂亮模样与台上这个被画得满脸皱纹、穿一身粗布衣衫的“鲁妈”形象反差太过强烈了,所有认出了她的人都无法忍住自己的笑声。小范围的笑迅速波及全场,笑声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叫着阿果的名字。
在演艺界,这种情况被称为“笑场”。逢到“笑场”,若非经验老到的演员,是很难镇住局面的。阿果听到台下的笑声时,不可避免地一下子慌了,她足足愣了有五秒钟,感觉腿和脚不再属于她了,她完全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是好。偶然一回头,却见指导老师马维莉正站在后台侧门向她打手势。从那坚定的手势中阿果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我一定要稳住!
她的心里突然就清亮起来,顷刻间找到了鲁妈的感觉,台下的笑声在她的意识里不存在了,她做着鲁妈该做的动作,她说着鲁妈该说的话,台下的嘈杂声在渐渐地弱下去,观众的眼神开始放光……大幕徐徐落下,台下掌声如潮!
这时候,心中最激动的人不是阿果,而是给她打手势的老师马维莉。马维莉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女导演,她见过多少专业演员因笑场而把戏砸在台上啊!可阿果首次登台,就能把这场面撑下来,马维莉由此认定阿果完全具备一个优秀演员的潜质。
198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招生。阿果找到了马老师,说自己想考电影学院,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圆了自己的明星梦。马老师虽然对她的大学生身份表示担忧,但支持她去试试自己的能力。
背上简单的行囊,阿果闯进了北京的考场。一试、二试、三试,阿果全部榜上有名。负责考试的艺术家们对她这个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女孩,大都印象良好而深刻。专业合格后,最后一关是文化考试。此时她再也不能瞒下去了,她给电影学院负责88级招生工作的林洪桐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她说自己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电影事业的痴迷,她希望电影学院能对她网开一面……但电影学院的回答很明确:她必须现在就退学,参加当年的高考。而这样做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阿果再过两个月,就要大学毕业了。
犹豫不决的阿果只好又去请教马老师。马老师建议她一定要先完成学业。“以后还会有机会的。”阿果听从了老师的意见,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之中。她的毕业论文是《论电影<老井>的美学追求》。
一考再考,电视台里来了个倔犟的阿果
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阿果听说成都电视台招聘节目主持人,她前往应试。考试很严格,但阿果认为自己发挥得相当出色。可到了公布那一天,她兴冲冲地到电视台门口去看榜,榜上根本就没有她的名字。她找了个熟人想了解点内幕情况,熟人告诉她:一共招五个人,你得了第六。这成绩听起来还不坏。可熟人又补充一句:如果招六个人,你就会变成第七了。
阿果大哭了一场,第二天就去了重庆,人重庆话剧团当了一名演员。那些年,话剧极不景气,阿果很少有登台的机会。但影视导演会经常到这儿来挑选演员,因此阿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十多部电视剧里担任过角色。她演过泼辣的村姑、英武的女军官、浪漫的女大学生,当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居然有了一点明星的感觉时,她觉得问题严重了。其实她现在的表演还都是浮在面上的,如果就此满足了,以后还会有什么出息?
阿果不想再这样混下去了。
正在此时,她听说成都有线电视台又在招人,她匆匆赶往成都,报考主持人。第一次考电视台的失败给她的刺激太大了,她心里憋了一口气,就算这次还不行,我早晚也要进电视台!但这一次却一路绿灯地通过了,当她在录用名单上一眼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她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在有线台,阿果主持《影视博览》。当主持人对她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感觉,阿果乐在其中,因此很快就把自己的栏目办成了有线台的王牌节目。
那时的有线台收视率很低,阿果费尽心力做出的节目,却没有出现她预想中的反响,这让阿果时常有不解渴的缺憾感。当她把这种感觉跟朋友说起时,朋友们都跟她开玩笑:招聘考试还没考够?下次你想考哪儿?
朋友们的玩笑不久就成了真。阿果坐在四川省电视台招聘的考场里,感觉非常好。在写完最后一笔后,阿果就知道自己一定会考中,她提醒自己:等到通知朋友们新的电话时,一定要说自己是调进去的,可千万不能让他们知道我真的又参加了考试。这么一考再考的,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四川电视台给阿果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空间。此时的阿果已不再满足于坐在直播间里念别人写好的稿子,她开始尝试自己采访、自己编辑并自己播出节目。她主持的《TV大市场》是一个很难上收视率的栏目,她深入成都的大小市场,针对市民关心的物价和短斤少两等问题,编播了一系列的访谈节目,观众反响极为热烈。
她在主持《TV大市场》的同时,还主持《周末黄金档》,她为自己设计的定位是:不宜像一些综艺类主持人那样卖弄口舌,她要求自己在主持时尽量保持低调,让主持人在火爆的文艺节目之间做一个淡而有味的桥梁。
仿佛是一夜之间,阿果的名字就被四川的电视观众记住了。
睁大了眼睛闯,生活就没有尽头
当阿果决定离开四川前往北京时,她周围的朋友没有一个人支持她。
朋友们是有充足理由的,四川电视台可能还不算大,但她在此是王牌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的确是大,但她到那儿去干什么?去打工!没有工作关系,没有北京户口,赚钱也未必就会多出多少,她背井离乡地跑去,这是何苦?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央电视台最终没有相中她,她不是还得灰头土脸地回来?
但阿果却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北京。她住在一间与人合租的平房里,周围没有一个人知道就在不久前她还是个风光无限的主持人。这种反差,让她体验到了什么叫做危机,什么叫做压力。在四川时,她一不留神努力了一下,就会赢来一片叫好声。可这中央电视台,却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你的先天条件好,有人比你更好;你工作努力,有人比你更努力。逼得你没有别的办法了,只会剩下拚命这一条路。
阿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阅读了大量有关妇女生活和女权运动的图书和史料,这让和她同屋住的女伴很不理解:你一个电视主持人读这么多书干什么?阿果心里知道,什么叫功夫在诗外?如果在漂亮的脸孔后面没有一个储备丰富的脑袋,你的笑再迷人也是一个浅薄,你的声音再动听也是一个空洞!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功夫一点都没有白费。当她开始在《半边天》中谈论妇女话题时,她的论点和切入角度总会有不同于常人的独特品味。再加上她有着比同龄人丰富的经历,一旦她把自己对人生和情感的点滴体悟都糅进节目中去,她的节目想不获得好评都是不可能的了。
阿果在1997年“金话筒”全国主持人大奖赛上获得银奖后说过这样的话:看看周围,都是搞电视的行家里手,我的那点小名,完全是借了中央电视台的光。凭我的那点小道行,哪里敢有什么“成就感”?
不安份的阿果最近好像没有再去参加什么考试的想法,但她有一个梦,就是计划在今年筹集一笔资金,为家乡大凉山贫困的彝族孩子们建一所希望小学。如果条件许可,她还是想拍一部反映彝族女性婚恋和命运的电影。她说:毕竟,那曾经是一个给了我无穷力量的梦想!
(王雪森摘自《青年月刊》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