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防治新说
1998-12-28钱文祥
钱文祥
结核病曾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90年代的今天却又有新的回潮,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关专家呼吁:要重新认识结核病的传播方式、预防方向和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以往一直认为,随地吐痰是传播结核病的主要方式。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结核菌一旦落在外界物体上就失去了传染力,随地吐痰造成结核病传播的可能性很小。当处于传染期的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喷出的微滴粒(唾沫星)悬浮在空气中,被健康人吸入后可引起结核病,这才是结核病传播的真正方式。特别是夜间同居一室的人,相互间的传染性最大。有人用录音带记录了63名病人夜间咳嗽的情况,凡每夜咳嗽多于48次者,其家庭中儿童感染率高达48%。还有人发现,在一艘远航的轮船上,有10多个人生活在一个空气不流通的船舱内,其中一人患有空洞性肺结核,由于他频繁咳嗽,使得周围42%的人都得了肺结核。与此相反,经常生活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的人,却很少得此病。这是因为通风可起到稀释和排除传染性飞沫的作用。如果每小时室内换气6次,可减少99%的飞沫。这样结核菌就不容易引起传播。
二、预防结核病关键抓什么?
199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要求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克服结核病危机。我国每年新增160万肺结核病人,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高达25万。结核病直接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人们在寻找预防结核病的主攻方向。有关专家估计,一个“涂阳”病人(痰涂片检查找到结核菌者),每年可传染5~10个人。这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必须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涂阳”病人一次咳嗽可排放3500个飞沫核(唾沫星),打一次喷嚏也可排放100万个飞沫核。这种带有结核菌的飞沫,一旦被抵抗力弱的人吸入,就会引起感染。
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初次接受治疗的“涂阳”病人在医务人员督导下进行短程化疗,疗效可达100%。按照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的用药原则,2个月就可有效地将大量的结核菌迅速杀死。再维持4个月,可把处于静止休眠状态的结核菌消灭。
由此不难看出,预防结核病传播的关键是控制好“涂阳”病人。每一个结核病患者都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认真彻底地进行治疗。这样就能从根本上阻断结核病在社会中的传播。
三、为什么结核病可能再次成为不治之症?
很久以前,老百姓得了肺结核,因无钱无药,只有任其发展,最终“十痨九死”。解放后,结核病防治工作成绩显著,抗痨的特效药不断问世,如链霉素(s)、异烟肼(H)、对氨基水杨酸(P)、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等等。只要按医嘱正规治疗,“涂阳”病人在半年内均可治愈。
然而近些年来,却有少数病人的病情难以控制,甚至变为难治或不治之症,直接危害人群健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肺结核病人对治疗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少数病人治疗初期效果不明显。就认为药不对路,于是就频频地换医换药;有的爱道听途说,信偏方,乱投医;也有的病情稍有好转,就以为大病已愈,不再坚持有规律的全程用药;还有的一旦出现药物反应,就情绪紧张,甚至擅自停药等等。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疾病变得顽固,也使治疗过程复杂化。
不合理的用药使那些敏感菌渐渐有了适应性,继而转为耐药菌。当这些耐药菌不断繁殖并形成一定优势时,病人的病情就会迅速恶化,最终酿成难治或不治之症。更严重的后果是:当别人感染了这种耐药菌后,同样也“耐药”。这样就会使难治性肺结核病人越来越多,最终形成社会问题。
有关部门强调,结核病的治疗一开始就必须采取最合理的组合方案和最有效的药物,这样才能有力地阻止耐药菌的滋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