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是寿之本

1998-12-25陈乃祥

祝您健康 1998年9期
关键词:养德养生学天基

陈乃祥

德与寿,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范畴,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早在公元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一书中对两者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德是寿之本”、“寿源于德”。据此,他又提出“养生先养德”、“养德能远害”等主张。清代著名养生学家石天基也说:“善养生者,当以德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可延长。”他还告诫人们要重积德,少嗜欲。这里讲的“德”,即道德、品德。所谓“积德”,就是行善,多做好事。现代研究者也认为,人要健康长寿,除了经常运动、注意饮食均衡、起居有常外,还要积德行善。他们的研究证实,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习惯,对增进人体健康有特殊的功效。

古今中外养生学家都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明代名医张景岳云:“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为什么寿源于德?道理很深刻,也很朴素:有德之人,对人生看得很淡泊,握拳而来,撒手而去,名声、地位、金钱之类,都不过是身外之物,过眼之云而已。“心底无私天地宽”,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没有“小九九”带来的烦恼和拖累。有德之人,追求清纯的精神境界,脚跟正,脊梁直,不与钻营者同流,不与贪婪者合污,“家中没有百宝箱,一觉睡到大天亮”。有德之人,克己奉公,乐善好施,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所以他们的心境总是处在平和、愉悦的状态之中,胸怀坦荡荡,绝无“东窗事发”之忧。长寿学者胡夫兰德在《人生延寿法》一书中说:“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能使人短命夭折的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等。”这些负面的心理因素,都不可能盘踞在有德者的灵魂中。

“养德能远害”,同样已被科学所证实。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崇尚道德,心中充满善意,视他人为朋友,热心帮助弱者或困境中的朋友,心中必然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在世上于他人有益,就会形成一种鼓舞自己的精神力量,这力量既是自我完善的催化荆,又是养生保健的营养素。经常处于愉快心境中的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强,就不易生病。据说老子活到160岁。究其原因,就是他经常保持“元为无欲”、“情志安定”的良好心态。

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套上名枷利锁的人,遇事总是计较个人得失,既要算计别人,又要防备别人的算计,长期处于忧虑、紧张、愤怒、沮丧的精神状态之中,大脑神经哪里还有安宁之时!在种种不良情绪影响下,体内各个系统的功能必然逐渐失调,免疫力相应下降,各种疾病便会乘虚而入,在你身上兴妖作怪。

情绪主宰着人类的健康。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用40年时间对204位成人作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平时注意道德修养,精神生活比较舒畅的59人中,只有2人生重病,1人死亡。同一时期内,道德不良、精神生活不舒畅的48人,都在55岁前死去了。由此可见,加强道德修养、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长寿是多么重要。如果不加强道德修养,让“自我”无限膨胀,就可能跌入罪恶的泥潭。到那时,“警车一叫,心惊肉跳”,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寝食不安,整天处于忧愁、悔恨与懊恼之中,这种人还谈得上什么健康长寿!

石天基还说:“深山穷谷中多长寿者,嗜欲少而心常静所致也。”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能躲到“深山穷谷中”去修身养性。在繁华的闹市中,在快节奏的时代步伐中,如何加强道德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促进健康与长寿,这是现实生活对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编辑沈志)

猜你喜欢

养德养生学天基
天基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古诗中的养生学
基于Gooding算法的天基光学目标跟踪定轨
美国天基空间监视系统概述与分析
践行“三严三实”从修身养德做起
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
天基红外系统多目标快速跟踪方法
曲黎敏:爱情和婚姻里的“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