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教育及其途径
1998-09-15黄冬梅万磊俊
黄冬梅 万磊俊
一、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的基本观点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其具体的表现是: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基本的、具体的知识;在教学原则上强调教学的直观、系统、巩固和量力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讲授、复习、练习和重复的记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和重视课堂教学。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方面。具体归纳如下:(1)传统教育重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创造教育重在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2)传统教育强调学生储存、积累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创造教育强调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3)传统教育给学生以现成、唯一的标准答案,创造教育提倡学生探索众多的设想方案,并对此加以选择与决策。(4)传统教育着重学生的聚合思维的培养,创造教育着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5)传统教育重在人类思维的结果,提供结论性的东西,创造教育重在学习的思维过程与实践过程。(6)传统教育强调教学的统一性,对学生进行低标准的全面平推,创造教育强调教学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高标准的单项突破。(7)传统教育讲究现存的传统规范,创造教育讲究来来的发展趋势。(8)传统教育强调学生对当今社会的适应力,创造教育则注重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9)传统教育强调模仿和继承。创造教育则强调变动和发展。(10)传统教育注意培养解决精确领域问题的人才,是“知识生产者”,创造教育则着重培养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人才,即“生产知识者”。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为此,应该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束缚,在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上来一个彻底的革新。
二、创造教育的途径
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是创设学校的创造性环境。具体说,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要有创造型校长。具有创造精神的校长,才可能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和老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创造型校长应具备的特点是:不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灵活开朗的人格品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热情的探索精神。
2.要实行创造型学校管理。创造型教学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整体系统化运筹原则;多渠道引进信息原则;开放式民主管理原则和全方位选拔人才原则。
3.要创设创造型教学环境。一要为学生提供实现其创造构想和进行新的尝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二要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独立的空间,即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自由地、不受于扰地进行尝试。
4.要形成班集体的创造气氛。教师在改善集体气氛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是: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支持与信任;减少不必要的约束与规定;拒绝对学生创造结果的评判;及时赞扬与鼓励;循序渐进地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5.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首先,应完善基本的教学考试形式和内容。考试既应包括客观的考试,考察课堂学习效果,也应进行问题情境考试和论文体考试。这样的主观性考查更适于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检验。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专门的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综合创造力检验出来。
6.要培养和选拔创造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几种特征;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努力设法营建高创造性的班集体;能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具有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艺术上,能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趣味横生,并通过延迟判断、多维提问、倡导合作、感知觉训练等手法,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在管理艺术上,能努力创设并维护一种易于使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班级风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7.要树立创造教育观。创造性的教育观提倡:(1)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将以教材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变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变严格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2)鼓励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创造性。就具体教学而言,就是尽可能地使学生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和创新。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和教材代言人,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培养者和欣赏者。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4)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创造型学生所具有的某些个性特征可能会与老师的要求相违背,教师对此应有正确的理解。对于个性强烈的学生,教师可以施加影响或进行引导,但不可强求一致的服从。否则,将会使其创造才能的发挥受到压抑。(5)重视实践活动,树立多元创造观。为学生提供参与多种实践活动的可能,激发其创造灵感,为培养适应高度变化的信息社会,成为全方位发展人才奠定基础。
8.应用创造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开放教学法。要不拘泥死记现成的结论,强调对过程的思索,着眼于优化选择,注重知识的动态性和能力结构的科学性。(2)情境教学法。要把学生带入到实际情境中,让其身临其境地体验书本中的知识,开发智力潜能。(3)模拟教学法。要把教学看做是科学研究的模拟,把教学、实验和科研结合起来。(4)系统教学法。要将系统概念、整体优化观念引入教学领域,推广“1+1>2”的思维模型,以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习惯和拓宽其思维空间,使之能从个别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中去把握新知识和获得新创造。(5)生活教学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摒弃“闭门造车”、训练“有的放矢”。
第一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长春130012)
责任编缉: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