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中恒拜师

1998-08-20新平

中国青年 1998年2期
关键词:骨伤科骨伤疗养院

新平

1975年,潘中恒入伍,在国防科工委兴城疗养院当警卫战士。

那时,疗养院所在的锦州地区正风行篮球热,全地区叫得上来名号的球队就有48支之多。为了争夺冠军,这些球队每年都要聚到一起,捉对斯杀,一拼高下。疗养院招来潘中恒,主要就是看中了他的运动天赋。高中时,他是校篮球队的主力中锋,在篮下有极强的内线冲击力。疗养院希望他的到来,能让原本位处下游的院队异军突起。

潘中恒没有令大家失望。他很快就率领着疗养院那支团级单位的球队在所有球队中如一匹黑马奔突而出,气势如虹地蟾宫折桂;且持续3年,保持不败,蝉联冠军。

在被他们击败的对手中,甚至还有一支是曾经大名鼎鼎的海军一家军级单位的球队。

在大家眼里,潘中恒是一位称职的警卫战士,一位相当不错的篮球队员——在他们眼里,或许这些就是他的全部了。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个站岗时军姿英挺、打球时闪展腾挪快疾如电的年轻人,仅仅在十多年之后,竟会成为九州大地上一位声名显赫的中医奇人,杏林圣手。

潘中恒也没有想到。

赵大坤一生授徒无数,但真正引以为自豪的,惟潘中恒一人而已

有时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常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那是1978年的一天,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从潘中恒面前经过。下坡时,轮椅突然失去控制,重重地摔翻在地。潘中恒过去,将摔伤的老人背到急诊室。事后,疗养院政委告诉他:“你知道你背的是什么人吗?他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过重大贡献,还是许多核试验的关键人物。只是因为长期在野外工作,患了严重的骨病,现在又被摔伤了腰……可惜,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

潘中恒从此记住了政委的这番话。那段时间里,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站岗,职责所系;打球夺冠军,是为单位争荣誉。这些都有意义。但是,如果能成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疾患之苦,这样的人生不是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吗!

这么想着,他提笔给院领导写了一个申请学医的报告。报告既简单质朴又情辞恳切。但过了许多日子,院里都没什么动静。他不管不顾,省下有限的津贴费,买来各种医书,下岗后就埋头苦读。球场离他渐渐远了。除了站岗,除了必须打的比赛,在其他所有的时间里,他的手里永远都是捧着一本书。

他的韧劲无疑感动了院领导。没过多久,院里便将他派往一家地方医院进修中医临床骨病诊治。在这次进修中,潘中恒遇到了他的第一位老师——赵大坤。

赵大坤的外祖父当年是张作霖的私人医生,医术奇精,尤擅骨伤科,在民国时名头响亮,传遍大江南北。有此渊源,赵大坤的医术也甚是了得,特别是骨伤治疗的手法,快捷神速,常常是眨眼之间即大功告成。与外祖父相比,他也毫不逊色。

有这么一位好老师,潘中恒本该额手称庆。然而,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赵大坤对他根本就是不理不睬,更别说对他言传身教了。

第一次见赵大坤,是医院的负责人带去的。负责人说:“这可是部队上的一位优秀士兵,希望你好好教。”赵大坤话一出口,就能噎人一跟头:“对不起,本人水平有限,教不了,另请高明吧!”

虽然在医院负责人的说服下,赵大坤答应收下潘中恒这个学生,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赵大坤对潘中恒所表现出的依然是明显的敌意与不友好:平时跟潘中恒几乎无话可说;病人来了,要做手法的时候,就随便找个莫须有的理由将潘中恒支走。等潘中恒回到诊室,赵大坤的手法已经做完了。

今天,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像出潘中恒当时内心里的那种失落感。但如果任由这种感觉弥漫开去,潘中恒或许终将一无所获。

对赵大坤,潘中恒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他亲眼看见那些原本痛苦万分的患者一经赵大坤的手,很快便满脸喜悦、一身轻松地离开——他因此认定自己的老师是有真才实学的,这样的专家怎么会没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脾性呢?于是,对单身的赵大坤他就多了一份理解,对其生活上的照顾也仔细而周到。赵大坤当然心知肚明。

那一天,赵大坤给病人做手法时没有再借故支走潘中恒。潘中恒站得远远地观瞧。“别站那么远,看得清吗?近点!”赵大坤说。但赵大坤的手法实在是太快了,潘中恒还未看出个究竟,手法就完成了。病人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又一天,赵大坤递给潘中恒一个小本子,淡淡地说了句“抽空看看”就走了。潘中恒一阵心跳,赶回宿舍,见本子上记的全是老师治疗骨伤的心得。晚上,他在灯下抄录。整整一夜未眠,终于抄完。以后,便一字一句地揣摩、参研,遇有难懂的地方,再向赵大坤请教。

过了个把月,赵大坤就两个病例与潘中恒“讨论”,其实也就是考试了。潘中恒心有灵犀,所有的观点几乎都可以在老师的小本子上找到出处。

赵大坤脸上第一次有了笑模样。

不久,赵大坤将自己的十几个本子一古脑地全都交给了潘中恒。那些本子里,记录着他行医几十年的经验和心得。打开那些本子,潘中恒感觉自己正在走进一个博大而神奇的世界。他陶醉其中。

然后,赵大坤开始教潘中恒各种临床手法。又过一段时间,潘中恒独立应诊。

赵大坤则背着手在一边看着……赵大坤一生授徒无数,但他真正引以为自豪的,惟潘中恒一人而已。

此是后话。

北赵南何联手,终于托举起今天中医学界一颗最耀眼的新星

离开赵大坤,潘中恒回到疗养院做骨科大夫。从赵大坤那里学到的整骨手法使他受益无穷。他的名字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

潘中恒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他的永不满足。他总是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于是才有了现在如日中天的潘中恒!

1983年,潘中恒考取了北京中医研究院开办的“全国中医骨伤科临床医师进修班”;1984年调入国防科工委后勤部门诊部骨伤科以后,又考入总后勤部医校学习。1985年考入国家卫生部举办的中医骨伤函授大学学习,并获得本科学历。除此之外,他还不断地参加各种有关中医骨科的学术研讨会,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

1987年,潘中恒参加全军中医骨科研讨会。会上,他宣读了一篇论文《大重量悬体牵引治疗颈椎病》。这篇论文引起了一位中医专家的特别注意。这位专家就是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的何天佐教授。在会上,何天佐就向潘中恒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会后,他又专门来到潘中恒的房间,与潘中恒详细研讨中医治疗骨病的一系列尖端问题。一老一少,从晚上8点一直谈到第二天凌晨。潘中恒这三个字也从此刻在了何天佐的脑海里。

1989年,潘中恒与何天佐第二次相聚。这年7月,总后勤部卫生部举办全军首批“名老中医带徒临床进修”。

何天佐收徒极严,大学文凭、5年以上临床经验并在全国性大刊上至少发表过3篇论文,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在候选人花名册上,何天佐一眼就看到了潘中恒的名字。何天佐未假思索,立刻就选中了这个常常让他记挂在心的年轻中医。有知情者问何天佐,潘中恒条件并未“达标”,为何会被选中,何天佐笑答:“天机不可泄漏。”

在民间。东北赵大坤与成都何天佐并称“北赵南何”,都是一代名医。但他们两人却各有特点。赵大坤的特点是手法奇快,常常在眨眼之间就能完成整套动作,病人甚至根本感受不到一丝疼痛。而何天佐的特点则在用药上。何天佐能够根据病人早、中、晚期的病况,辨证施治,分别用药。另外,科班出身的何天佐有极高的理论层次,著有百万字的专著《何氏骨科》,精密严整,自成体系。跟随何天佐进修的时间里,除了学老师的用药,潘中恒花了大量精力,潜心研读《何氏骨科》。根据何天佐“治骨先治肉;重视有形之血,更重视无形之气”的观点,潘中恒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骨伤疾病的早期治疗上,大胆提出了“治瘀先通气、气通血自通”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全国第一届中医骨伤科学大会上,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对潘中恒的不拘师法,大胆创新的胆识,何天佐大加褒奖。何天佐前后招过数百名学生。但惟一敢与老师平起平坐探讨问题的,潘中恒一人而已。与赵大坤一样,何天佐每次到北京,任何地方不去,都要见见自己的爱徒。北赵南何,好像都把太多的关爱,给了潘中恒这个话虽不多,但勤奋刻苦、心地善良的学生。

有一点我们自然无法否认:是北赵南何联手,才托举起了今天中医学界一颗璀璨的新星。

1993年,潘中恒出任国防科工委骨伤科医院院长。除了亲自应诊、出诊,他还用很大的精力研制系列的治疗骨伤药,并在临床应用上获得奇效。被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他的名字在中华大地上不胫而走。香港华盛昌机械企业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吴丙昌的夫人瘫痪多年,久治不愈。吴老先生听说了潘中恒大名后,亲自登门,求助于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将潘中恒接到香港。一个月后,吴老先生的夫人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当然,如这般堪称神奇的病例还有很多、很多。“悬壶济世,治病救人,造福天下苍生,这本来就是医生的天职!”

潘中恒说得恳切。

猜你喜欢

骨伤科骨伤疗养院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拨针在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为军民促健康 为打赢储力量 海军青岛第一疗养院深入探索疗养院建设发展纪实
邢台市中医院骨伤科
浅析疗养院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
公立疗养院财务分析研究
消肿止痛酊结合冷敷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