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998-08-20宋健

中国青年 1998年2期
关键词:高技术科学技术科技

宋健

19世纪是中国经历苦难的世纪,20世纪是觉醒战斗的世纪,21世纪应该是中国创造辉煌的世纪。党的十五大为中国达到辉煌指明了道路,做出了部署,提出了达到目标的方法。这次大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里程碑性的一页。特别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是方向,是形象,是灯塔,引导着我们和今后数代人的前进方向。

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长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这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欧洲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大大超过了中国。当列强联手瓜分中国时,中国无力还手,成千上万仁人志士奋臂高呼,中国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工业交通。辛亥革命以后40多年,革命家们和人民忙于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以求生存为第一要务。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又有抗美援朝,中央立即决定,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技术体系,以加强国防为主线,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光辉成就,永载史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尖锐地提出了“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在他的理论指导下,拨乱反正,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方针政策,逐步提高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科技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按照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纵观世界近代发展的历史,正式把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有划时代的和跨世纪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为全世界所公认。从1978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5.44倍,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9.9%。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了3.2倍。人口增长了2.5亿,但人均粮食产量从320公斤提高到414公斤;肉类供应从每人每年9公斤提高到39公斤;水产品从1978年的人均5公斤提高到1996年的23公斤,保证了12亿人口较充分的食品供应。全国人民平均期望寿命从68岁提高到71岁,婴儿死亡率从千分之五十降低到千分之三十四。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获得这些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下一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科教兴国战略。例如,粮食和其他食品产量要比现在提高1/3,达到年产6.4亿吨,才能保证人均400公斤的消费水平。1996年年产量为4.9亿吨、2030年到2040年要每年比现在增产近1.5亿吨。这个目标必须实现。如果说过去17年的农业进步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那么下一阶段可能就要倒过来,一靠科技,二靠政策和设施。

农业必须大踏步向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进军

发展农业要转变观念。我们必须大踏步地引导农业向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进军,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古老的、脆弱的、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不可能使农业实现现代化。

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的人民必须学会按现代科学技术指示的方法去工作。要学会干活。我们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5500元,相当于660美元,是发达国家的1/40,是中等国家的1/20。去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5000美元,是中国的50倍,50个中国人才顶得上一个日本人或德国人的生产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要比今天提高10倍,达到6000到7000美元,这是今天发达国家的1/4,中等发达国家的1/2。1990年联合国确定的中低收入国家的标准是人均610至6000美元。中国人民比别人更辛苦,更勤劳,但干出的产品,即平均劳动生产率还很低。有人把这叫“傻穷”。跨世纪以后,我们必须成十倍、几十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非如此,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人民收入,达到富裕,达到体面的、受人尊敬的生活水平。

要逐步改变依靠各户单干的自然经济传统生产方式。事实已经证明这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记得80年代中期一个刊物上曾刊登过大别山一位农民王驾远写的《胜似神仙》短文,“傍水依山,瓦房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涤棉涤卡身上穿,长也如愿,短也如愿。晚归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还有,也是从大别山听到的:“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养牛为耕田,一间茅屋一盆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湖南的花鼓调,“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背一个胖娃娃”等,都是自然经济心态和生活的写照。但是,当时那里人均收入才110元,与全国相比早已相形见绌了。靠小农自然经济的田园生活而致富的幻想已经破灭了。

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高峰达到16亿左右时,我们一方面要解决这么多人中的衣食住行问题,而且保证人均收入比现在增长10倍以上,这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解决,靠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科技的大发展、大突破。在农业方面,我们能够通过深化改革,组织产业化的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扬科技界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用高技术成果武装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创建世界最发达的农业。

工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业战略

在工业方面,从现在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业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提升各行各业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经过40多年的建设,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总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很多行业的年总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很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都仍很突出。

当前,我国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占的比重很小,只占10%左右。据统计,自然经济状态的农业和手工业、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约为1:10:100。

我们的人民勤劳、智慧,可是劳动生产率却比发达国家低几十倍。根本原因是科技落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匮乏,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是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甚至是印度的1倍;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淡水供应能力是每年6000亿立方米,实际使用5000亿立方米。目前北方还缺水500亿立方米,影响粮食年产量1000亿斤,每年减少国民生产总值约2000亿元。目前农业用水浪费很大,工业用水复用率仅为20%,不到发达国家60—80%的一半;矿产资源利用率仅为40—50%,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投入的原材料很高,与发达国家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2—13倍;在农业中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总投入的20—30%,大量原材料和能源变成三废排入环境,不造福,反为害。1995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6.8%。我们饲养了全世界42%的猪(头数),却只产出全世界28%的猪肉;饲养了全世界6%的牛(头数),却只产出1%的牛肉。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还很低。据测算,在1979-1990年期间,技术进步贡献率低于30%,资本和劳动投入贡献率高于70%;而一般发达国家在高增长期技术进步贡献率在60%以上,即使在危机期仍在50%左右。

这种低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再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求增长,是难以为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最终的体现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目前这种增长方式,就不可能有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一个是转换机制,一个是改变生产方式,两者都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这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经济建设各条战线上都缺乏人才。我国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农村平均每200多公顷耕地才有一名技术人员。乡镇企业中技术人员奇缺,平均几十个企业中才有一名科技人员。大中型企业还有一半没有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按联合国的统计对比,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仅占同龄人口的3.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们需要大批农艺师、农学家、工程师和各种技术专家,需要大批懂管理、善经营的管理人才,我们更需要大批带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企业家。经济建设第一线,是科技人员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和最基本的阵地。为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建立和发展全民族的职业教育体系。要继续为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开辟进入经济领域的新渠道,引导绝大部分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让优秀人才去开辟经济建设的新领域,成为发展新兴事业的骨干力量。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有自己的位置。要树立这种雄心和气魄,对重大高技术产业,集中力量,组织大的战役,协同攻关,实现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中国从现在开始到下世纪必须取得较大进步的一场战斗,这是决定中国经济和科技事业命运的大战役。十五大要求中央各部门都要为此努力奋斗,也希望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同志,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下大力气,制定相应政策,指导和推动高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壮大。坚持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高技术产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各行各业中大力推广应用高技术。保护和激励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的创造性,创立一批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民族高技术产业,形成与发达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势均力敌的格局。五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智慧,体察自然和社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第一流的。任何悲观和无所作为的论点,怯懦和畏难的情绪都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没有出息的。总之,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入国际市场,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经济与科技系统就全盘皆活。这是决定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制度兴衰和命运的关键的一仗。我们必须成功,也一定能成功。

基础性研究必须选择重点有所突破

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近几百年来现代科学的伟大发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无数次地验证了马克思的观察:科学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也证实了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至理名言。牛顿(1642——1727)力学及麦克斯韦尔(1831——1879)的电磁学理论导致了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达尔文(1809—1882)的进化论和孟德尔(1822-1884)的遗传学理论,为生物学、遗传育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由于德国科学家利比希(1803—1873)关于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的基础研究,人们才知道使用化肥。近代物理、数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进步和新的发现,都迅速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一些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半导体、集成电路、核磁共振、激光、光缆、加速器等高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于基础科学的发现和成就。现代科学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近代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立和吸取最新的科学思想,不能站在现代科学成就的高度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加强基础性研究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特别重要的科技政策。40多年来,我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有了较好的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和设施,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拥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在一些主要领域和学科建立了178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装备了一批现代科学仪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型天文望远镜、核聚变装置、空气动力试验装置等大型科学工程。在高温超导、凝聚态物理、遗传工程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我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科学技术的优势,使中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占据应有的地位,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家们艰巨而光荣的历史责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强盛,人民的期望,使我们的科学家们不敢有丝毫的犹豫和懈怠。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必须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重点领域,增加投入。稳住和加强重点基础性研究这“一头”,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领域、新学科层出不穷。当代知识、信息浩如烟海,如潮似涌。任何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无法在所有的基础科学领域进行研究探索,都在不断调整政策,确定重点,注意国际合作。我们的科学家们在不少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也必须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争取进入世界科学研究前沿领域。

在20世纪自然科学各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面前,有人认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已走到了尽头。这不是事实。绝不能认为当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尽头,好像中国人巳无事可做了。20世纪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远未达到完美的程度。每一个学科领域都存在一些重大问题有待今天和以后的科学界、技术界去解决。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老的问题解决了,更多的新问题又会出现在前面。而且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到处都会发现新的科学命题,找到科学技术的空白,到处有用武之地,处处有创新的需求和机会。所以在世界科学新成就的面前,任何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都是没有根据的,应该彻底抛弃。

江泽民同志前不久讲过一段话,他说,基础研究很重要。人类近现代文明进步史巳完全证明,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最近国务院已做出决定,增加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提高各行各业对从事基础研究科学家的培养力度。希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也要明白这项工作对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科技事业繁荣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主张,沿海各省市,应该开始规划和采取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切实措施,拿出资金,建立或吸收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形成自己的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发展中心,养住和培育一大批科技人才,才能为下世纪发展地区经济和带动人民的科技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要学孟尝君,养几千名第一流科学家,必有后用。

责任编辑杨晓升

猜你喜欢

高技术科学技术科技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科技在线